
(1790-10-29~1866-07-07)
德国教育家。
生于威斯特伐利亚省锡根市的法官家庭,卒于柏林。1808~1811年间,先后在赫尔博恩大学、海德堡大学和蒂宾根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自然科学。1811年在曼海姆做家庭教师期间开始接触J.H.裴斯泰洛齐的教学方法。其后分别在3所不同的中学任教,开始系统了解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方法。1820年竞聘成功,担任默尔斯一所新建师范学校的校长。在此开始形成其师范教育理念,即教师不应只是培养臣仆或有专门知识的官吏的管教者和知识传授者,而应当成为指向教养的领路人。1827年创办双月刊《莱茵教育教学杂志》。1832年改任柏林师范学校校长。1835年与多位合作者撰写出版了著名的《德国教师培养指南》。在柏林任职期间,因常常公开尖锐批评政府的教育政策以及自由主义的主张于1847年被解职。离职后继续参与政治活动,1848年9月当选新成立的全德教师联合会主席,1858~1866年间担任普鲁士议会进步党议员,并继续致力于师范教育和国民教育活动。1851年出版《教师和学校之友年鉴》。
第斯多惠受裴斯泰洛齐和泛爱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强调人的天性和人的主动性,主张全面的教育,认为教育除了传授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更应促进人的发展和包括知、情、意的全面修养,以达到真、善、美的最终目标。但他反对抽象的理论,注重实践和对实践的反思,主张教育和教师的培养以追求“直接、具体和生动”为目标。他重视的与其说是教育学,不如说是教育术。主要著作还有《当前德国的教育》(1835~1836)等。
• 第斯多惠 F A W.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袁一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 吴式颖,任钟印.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7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