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一名日本科学家及一名爱尔兰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疟疾治疗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由此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由此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屠呦呦的名字缘起《诗经·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鸣”,意为鹿鸣之声。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先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疟疾,亦称“打摆子”,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寄生虫病,已有3000多年的流行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疟疾在中国各地流行猖獗。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人民政府将疟疾病防治列为卫生防疫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控制疟疾病,中国在1958年先后仿制成功氯喹、伯氨喹等重要抗疟药,不仅供应国内需要,还出口部分药品到国外,控制了疟疾病的流行。
由于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产生抗药性,研制新的抗疟药成为世界医药界的重点热门课题,各国不惜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寻找有效抗疟药,特别是美国,为了侵越战争的需要,筛选了30多万个化合物,始终无满意结果。
中国抗疟新药研究始于1964年,在1967年曾组织全国七省市科研机构研究筛选中草药3200多种,也未获满意结果。国内外抗疟新药研制陷入困境。
以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药学家屠呦呦为首的课题组,历经380多次失败,于1971年10月4日从中药青蒿中找到化学结构全新的抗疟药—青蒿素。1972~1978年进行临床验证,共治疗2099例疟疾,全部获得临床痊愈,使青蒿素真正成为令世人瞩目的抗疟新药。1985~1992年,历经7年努力,屠呦呦等药学家又开发出药效高、毒性低、剂量小、服用方便的抗疟新药——双氢青蒿素,并研制出片剂与栓剂两种类型,解决了病人的各种临床需求,为攻克世界医药学难题做出了贡献。
青蒿素1986年获得中国第一个“一类新药”证书,也是中国被世界公认的第一个创新药物。随后,双氢青蒿素及有关制剂也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这些成果分别获国家发明奖、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屠呦呦以出色的科研工作成绩,在1987年被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2016年3月,屠呦呦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2017年1月9日,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12月18日,获改革先锋称号,获颁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
2015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中国科学家屠呦呦领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5年10月16日,工作中的屠呦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