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1972)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农民运动的卓越领导者;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福建龙岩人。1917年东渡日本留学。1925年秋,加入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左派。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5月1日领导崇义县五一暴动。1928年3月,与罗怀盛等人领导龙岩后田暴动,其后历任中共上杭县委宣传部部长、闽西暴动委员会副指挥等职,领导地方武装暴动,并配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入闽作战。1929年12月下旬,参加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1930年,任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红军第九军政治委员。1932年7月前后,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财政部部长,兼代理土地部部长。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奉命留守苏区。1937年7月,代表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与粤军谈判并取得成功。抗日战争时期,领导淮北根据地斗争,先后担任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江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中原局委员、新四军及八路军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1945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同年9月任华中分局书记、华中军区政委。1946年4月,参与讨论制订《五四指示》。1948年6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三书记,兼财政办事处主任、中原军区副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担任中南局财经委员会主任、中南局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中南局第二书记、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并代理第一书记。工作重心逐渐转向农村工作,1950年9月主持制订中南土地改革法实施办法。1953年1月,奉调入京,组建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并担任部长。同年4月,主持召开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纠正农业工作中的急躁冒进倾向。1954年9月,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务院第七办公室主任,分管农、林、水、气象、供销和信用合作工作。1955年6月,由于农业合作化速度问题受到错误批判。1962年9月,因提倡“包产到户”再次受到错误批判。同年11月,中央农村工作部被解散,调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1972年12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主要著作收入《邓子恢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