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2022-08-30)
曾于1985~1991年间担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也是最后一位苏联最高领导人。
1931年3月2日出生于斯塔夫罗波尔的一个农民家庭。1950年进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学习。1952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55年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1962年12月任苏共斯塔夫罗波尔农业边疆区党机关局局长。1962年9月~1967年完成斯塔夫罗波尔农业学院的函授学习,获农业经济学的毕业证书。1966~1970年先后任苏共斯塔夫罗波尔市委第一书记,边疆区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1971年起任苏共中央委员,历任苏共第二十二、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和二十七次代表大会代表和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代表。1978年11月任苏共中央书记。1979年11月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次年10月升为政治局委员。1985年3月11日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1988年10月1日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89年5月25日,在首届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1990年3月14日,在第三次(非常)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苏联第一任总统。1991年“8·19”事件后,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1991年12月25日,辞去苏联总统和苏联武装力量统帅职务,并把使用核武器的权力转交给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1993年5月24日,在国际绿十字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该组织第一任主席。1999年9月开始筹建俄罗斯统一社会民主党,2000年3月11日当选为该党领袖。
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最高领导人后,提出对社会主义和苏联改革的再认识,形成了关于苏联改革和国际关系的一套理论,统称为“新思维”。以“完善社会主义”代替“发达社会主义”的概念,以人民自治为中心目标,勾画了“社会民主化”蓝图,提出了具体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案。1987年后,在《改革和新思维》一书中提倡不讲阶级性的“民主化”、没有原则的“多元化”、抽象的“人道主义”、毫无限制的“公开性”,全盘否定苏联社会主义模式。1988年在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上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概念,并把“社会主义多元论”“民主化”“公开性”鼓吹为三大“革命性倡议”,认为在社会主义内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领域里建立民主机制就是实行所有制多样性、党政分权化和舆论多元化。在其主导下,1990年苏共中央二月全会提出了《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行动纲领草案,同年6月,苏共二十八大正式通过了这个纲领草案,宣布苏共改革的目标是“在国内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导致了苏联党和社会政治上、思想上的混乱,并把苏联改革引入歧途。
戈尔巴乔夫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炮制“各种所有制一律平等”和“非垄断化”“非国有化”及“私有化”的方针;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推行多党制、总统制,建立新的联邦关系。取消宪法中关于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条款,把苏共改造为“自制的社会政治组织”“议会党”;在意识形态领域,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宣扬“自由和民主是人类文明的伟大价值观”,搞“多元化”,放任雅科夫列夫对舆论的错误管理和引导,默许和纵容舆论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苏共、苏共历史和社会主义制度,将一批有争议的文艺作品解禁,纵容一批亲西方、对苏联社会不满的人把持舆论喉舌;在社会领域,允许和支持各种非正式组织建立,其中包括有目标、有组织地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政治组织,面对这些组织发动的反对苏共和反对社会主义的抗议活动不采取任何措施,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犯罪率急剧上升;在外交上,鼓吹“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对外政策方针“由过去以阶级利益为主转变为现在以全世界人类利益为主”,具体实行以军控为中心的缓和战略。
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和政策导致苏共亡党、苏联亡国的严重后果,成为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共产主义的叛徒”,为此他得到西方国家的肯定,1990年9月获诺贝尔和平奖,2005年6月获德国统一委员会颁发的“阿尔法检查站”德国统一奖,2008年9月18日获美国颁发的自由勋章。著有《改革与新思维》(1987年)、《八月政变》(1992年)、《未来的社会主义》(1994年)、《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1998年)、《戈尔巴乔夫回忆录》(2003年)、《我与东西德统一》(2006年)、《20世纪的精神教训》(2005年)、《孤独相伴》(2012年)、《离开克里姆林》(2014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