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栋
(1930-07-21~1989-07-12)
中国音乐学家。
生于上海,卒于同地。11岁时开始接受音乐教育,14岁跟随俄国B.拉扎雷夫教授学习钢琴,19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曾先后随邓尔敬、丁善德、桑桐教授学习和声、赋格、作曲和曲式等音乐理论课程。在大学期间及毕业留校后的近10年间,他创作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歌曲及钢琴曲,并在钱仁康领导的音乐理论教研室从事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的教学与研究。其间,他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音乐学家H.戈尔德施密特的“德国音乐史学习班”,以及苏联音乐史学家 A.I.康津斯基的“西洋音乐史学习班”。20世纪60年代,由于工作需要,他将专业方向由外国音乐研究转为中国民族音乐研究。为了学习考察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状况,搜集整理民族器乐的研究资料,编写中国民族音乐分析课程的教材,他进行了大量的田野工作。他对山东鼓乐、陕西鼓乐、河北吹歌、浙东鼓吹、辽南鼓吹、福州十番、潮州锣鼓、苏南十番锣鼓、四川十番锣鼓以及丝竹合奏、独奏等民间音乐做了许多的记谱和分析,这也为他日后的敦煌音乐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叶栋自1964~1989年,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敦煌曲谱》的解译。唐代音乐早在宋代就几乎全部失传,从20世纪30年代起至80年代初,虽陆续有许多中外学者对仅存的一套唐曲谱进行研究,但还没有人能够将曲谱中谱字、符号和文字标记解释清楚。叶栋在前辈学者任二北、潘怀素及日本学者林谦三的研究基础上,确定了《敦煌曲谱》25首乐曲分3组的3种定弦方法和它们的调式调性关系,并参照有关历史典籍,依据中国传统音乐自身的特点与审美特征,就谱字的解读、节拍的符号等关键问题提出了合理的解释。1981年,他发表了《敦煌曲谱研究》,首次将《敦煌曲谱》解译成既有音高、又有节拍节奏的形态,从而使千年古乐付诸可以发出声响的表演,这不仅填补了音乐史研究中的一个空白,还引发了中外音乐界、敦煌学界和新闻界的强烈反响,并带动了敦煌音乐研究的热潮。
叶栋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身心受到严重摧残,患上了严重的疾病,但他仍以坚强的毅力致力于古谱的研究,先后完成了《五弦琵琶谱》《敦煌舞谱》《仁智要录》筝谱,《三五要录》琵琶谱等唐传古谱的研究论文和译谱,他在中国古谱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的学术贡献。汇集了叶栋生前研究心血的《唐乐古谱译读》于2001年正式出版,为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和教学提供了一份很有价值的参考文献。
词条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