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12-01~1996-03-14)
中国作曲家、民歌收集和改编者。
生于北京,卒于乌鲁木齐。1931年入北平师范学校艺术科,随俄籍教师霍尔瓦特夫人学习声乐和钢琴。1934年在扶轮中学、华北中学当音乐教师。同年为徐志摩诗《云游》谱曲。1937年曾将萧军小说《八月的乡村》中的一首诗歌《奴隶之爱》谱曲。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离开北京到山西,在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洪洞县参加了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到火线宣传抗战。其间,他创作了《风陵渡的歌声》《洗衣歌》《老乡,上战场》等抗战歌曲。1938年春到兰州,参加了西北抗战剧团和血花剧团的抗日宣传活动,随剧团在甘肃各地宣传时,开始接触到西北少数民族的音乐,并记录、整理了吐鲁番民歌《达坂城》(又名《马车夫之歌》),以及维吾尔族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喀什噶尔舞曲》和《青春舞曲》,记录、整理了哈萨克族民歌《流浪之歌》《我等你到天明》。1939底王洛宾到西宁组织“青海抗战剧团”,在青海又接触到了蒙古族、藏族等更多的少数民族歌曲,记录、整理了哈萨克族民歌《黄昏里的炊烟》《暮色苍茫》《黑眼睛》等,又记录了维吾尔族民歌《阿拉木罕》《半个月亮爬上来》《依拉拉》等。1940年创作了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得以广泛流传。同年还编写了两幕歌剧《沙漠之歌》的剧本和音乐,用哈萨克民间音调写成,由“西宁儿童剧团”演出。后在青海、甘肃一带整理、译配西部民歌。1945~1949年,曾任青海地方干部训练团教育科长、教导处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随部队进入新疆。这时又谱写了《凯歌进新疆》《走向雄伟天山》等歌曲。从此他一直在新疆工作,又编创了《哪里来的骆驼队》《喀拉喀升河水弯又长》《黑力其汗》《高高的白杨树底下》《亚克西》《日夜想念毛主席》等传唱全国的歌曲,写了歌剧《两代人》(1959)、《无人村》(1964)等的音乐。1981年任乌鲁木齐部队文工团艺术顾问。其间,他又谱写了歌曲《亲爱的白兰地》《乌鲁木齐的月亮》《新加坡的太阳》《等待》等,以及大型歌剧《托木尔的百灵》(1978),《带血的项链》(1979)、《奴隶的爱情》(198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