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慕尼黑,卒于加米施-帕滕基兴。
生平出身于音乐家家庭,父亲F.J.施特劳斯是慕尼黑宫廷乐队首席圆号手。他从小就受到音乐熏陶,5岁起随父亲的同事竖琴家A.汤伯学钢琴,6岁时就有了自己的作品,7岁首次随母亲听歌剧和音乐会,8~16岁跟堂兄慕尼黑宫廷乐队长B.W.施特劳斯学习小提琴。11~16岁,师从慕尼黑宫廷乐队长F.W.迈耶学习作曲。12岁时写了作品第一号《节日序曲》。此后,陆续创作了多首艺术歌曲、两首钢琴奏鸣曲、两首钢琴三重奏、两首序曲及管弦乐小夜曲。
1882年,施特劳斯中学毕业后,在慕尼黑大学学习了一年哲学、美学和文化史。同年8月,随父亲去拜罗伊特观看W.R.瓦格纳的《帕西发尔》首演。1883年,被父亲送往柏林,在那里结识了著名指挥家H.von比洛。比洛指挥了施特劳斯的《小夜曲》(作品7)几个月后,施特劳斯回慕尼黑,任麦宁厄宫廷乐队的客席指挥。1885年,比洛退职后,推荐施特劳斯继任。施特劳斯欣然接受,任慕尼黑宫廷乐队临时音乐指导。其间,他认识了J.勃拉姆斯,并与作曲家A.里特尔结下了友谊。1885年,他的钢琴四重奏(作品13)在魏玛首演,后获1886年柏林音乐家学会作曲比赛一等奖。1886年施特劳斯担任慕尼黑歌剧院第三指挥。同年在意大利之旅中,创作了交响音诗《意大利》(作品16),1887年亲自指挥首演,可是演出失败。1888年,在终止了与慕尼黑歌剧院的合同之后,施特劳斯得到了魏玛宫廷乐队第二指挥的职务。任职期间,他指挥演出了多部瓦格纳的歌剧,并首演了自己的音诗《唐璜》(作品20)和《流浪者战歌》(J.W.von歌德词,作品14),受到了公众的好评。
1891年,施特劳斯在拜罗伊特剧院任歌剧排练钢琴伴奏,排练瓦格纳的《帕西发尔》《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和《汤豪舍》。1892年,应魏玛公爵婚礼之约,创作《生动图景的节日音乐》(无作品号,1931年改名为《战斗与胜利》)。同年6月,因患肋膜炎并发支气管炎,休假去埃及、希腊和西西里,并完成了歌剧《贡特拉姆》(作品25)。1894年,回慕尼黑后排练该剧时,施特劳斯与剧中女主角扮演者P.de安娜订婚,并于10月结婚。4首艺术歌曲(作品27)是他献给妻子的礼物,分别题为《安静吧,我的心》《赛西里》《早安》和《秘密的约请》。
1894年,施特劳斯被任命为慕尼黑宫廷歌剧院第二指挥,几天后任首席指挥,同时兼任慕尼黑宫廷乐队及柏林爱乐乐团指挥,还在布达佩斯、莱比锡、莫斯科、法兰克福、科隆及布鲁塞尔等地担任过客席指挥。此期间创作有回旋曲《梯尔·欧伦施皮格尔有趣的恶作剧》(作品28)、音诗《查拉图什特拉如是说》(作品30)、幻想变奏曲《堂吉诃德》(作品35)以及音诗《英雄的生涯》(作品40)。
1898年施特劳斯与柏林歌剧院签署了为期10年的任首席指挥合同,年底全家迁居柏林。1901年,他就任柏林音乐家乐团指挥,每年演出当代作品音乐会6场,并去德国南部、瑞士等地演出。当年,施特劳斯夫妇去美国举行了35场艺术歌曲音乐会。
1905年起,施特劳斯的歌剧《莎乐美》(作品54)、《厄勒克特拉》(作品58)、《玫瑰骑士》(作品59)陆续首演,奠定了他作为歌剧作曲家的国际声誉。1907年起,任维也纳爱乐乐团客席指挥。1908年,被封为普鲁士皇家音乐总监。1911~1915年,创作了《阿尔卑斯山交响曲》。1919年,移居维也纳任维也纳国立歌剧院指挥。这时期的作品有歌剧《阿里阿德涅在纳克索斯》(作品60)、《没有影子的女人》(作品65)和《间奏曲》(作品72)。
1922年秋,施特劳斯在美国指挥了纽约爱乐乐团和费城交响乐团。1923年,率领维也纳国立歌剧院乐团去阿根廷和巴西演出。1924年起,从职业指挥职务退职,专心从事创作和客席指挥,作有歌剧《埃及的海伦》(作品75)和《阿拉贝拉》(作品79)。这两部歌剧,前者被批评为江郎才尽的作品,后者有与早期歌剧风格雷同的痕迹。在主要歌剧剧本合伙人H.von霍夫曼斯塔尔于1929年5月因心脏病发作逝世后,施特劳斯找到了另一位剧本作家S.茨威格。他们合作的第一部歌剧是《沉默的女人》(作品80)。此时正值纳粹党当政。1933年,著名指挥家A.托斯卡尼尼为抗议纳粹党,取消了在拜罗伊特音乐节上演《帕西发尔》的计划。施特劳斯代替他指挥,使演出得以进行。同年11月,纳粹德国宣传部长P.J.戈培尔设立音乐局并任命施特劳斯为局长。随着反犹运动的深入,身为犹太人的茨威格流亡瑞士。可是,施特劳斯却执意保留演出海报和节目单上已被撤下的茨威格的名字。于是,A.希特勒、戈培尔等人拒绝出席《沉默的女人》的首演式。几天后,当局禁演该剧,勒令施特劳斯辞去国家音乐局长职务。施特劳斯随后写了一封卑躬屈膝的信给希特勒,这次是替自己的犹太儿媳A.施特劳斯求情。茨威格走后,推荐维也纳国立歌剧院档案员J.格里高接替自己,与施特劳斯合作下一部歌剧《和平之日》(作品81)。这部取材于三十年战争(17世纪上半叶)的独幕歌剧于1938年首演。施特劳斯与格里高合作的歌剧还有《达佛涅》(作品82)和《达奈的爱情》(作品83)。施特劳斯的最后一部歌剧《随想曲》(作品85)于1942年在慕尼黑首演。1944年,他为23件弦乐器写了《变形》(无作品号)和双簧管协奏曲(无作品号)。
1945年战争结束后,施特劳斯因曾担任纳粹公职而被列入整肃纳粹分子法庭的名单。于是,他流亡到瑞士,直至1948年他的名字从整肃名单上除去为止。1949年,他带着《最后的四首歌曲》(无作品号)回到慕尼黑,参加85岁生日庆典。同年9月,因心脏病去世。
创作施特劳斯的音乐创作和指挥跨越半个多世纪。他深受德奥古典音乐传统的影响,W.A.莫扎特、F.J.海顿和L.van贝多芬是他最钦佩的作曲家,F.门德尔松、L.施波尔和瓦格纳的早期作品也给予他不少影响。他自幼接受了良好的传统音乐教育,结识了几位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但他未曾接受系统的作曲训练。贯穿他大半生的指挥生涯,把他与古典、浪漫时期的音乐作品紧紧联系在一起,并影响了他的创作风格。他的创作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叶,可是,在他的作品里既听不到A.勋伯格及其十二音序列技法的影响,也找不到20世纪“新音乐”的痕迹。
施特劳斯创作初期的作品还未能摆脱当时欧洲乐坛上勃拉姆斯、瓦格纳两大阵营的风格约束。为钢琴和乐队写作的《滑稽曲》就是一部试图戏谑两位大师风格的作品。交响幻想曲《意大利》的4个乐章则有F.李斯特、勃拉姆斯风格的痕迹。1882年,施特劳斯在写《f小调交响曲》时,就意识到他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诗的理念”与奏鸣曲式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继过渡性作品音诗《麦克白》之后,他写出了早期作品中最重要的两首音诗《唐璜》和《死与净化》。《唐璜》根据N.莱瑙的同名诗而作,施特劳斯用单乐章奏鸣曲式和回旋曲式相结合的形式以及华丽的配器手法,幽默地讲述了这个花花公子的古老故事。该曲奠定了施特劳斯作为国际知名作曲家的地位。《死与净化》虽不是根据诗歌而作,但有确切的标题构思。后来,里特尔根据作曲家的提示写了长诗、短诗各一首。乐曲用自由的单乐章奏鸣曲式写成,有瓦格纳风格的痕迹。1895年,施特劳斯放弃了用文艺复兴时期的浪子T.奥伊伦施皮格尔的传说写一部歌剧的计划,改而写一首回旋曲《梯尔·欧伦施皮格尔有趣的恶作剧》。这次不再称之为音诗,而是“为大型管弦乐队写作的回旋曲”。乐曲用代表蒂尔的两个动机循环出现,保留了回旋曲式最基本的特征,其他部分的结构处理却十分自由,对古典回旋曲式作了很大突破。音诗《查拉图什特拉如是说》系根据哲学家F.尼采的同名诗写成,音乐结构十分自由,没有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的特征。乐曲开头4支小号齐奏、管风琴与乐队回应的“自然”动机,几次在乐曲中变形、再现,类似自由幻想曲式。《堂吉诃德》的副标题是:“骑士主题的幻想变奏曲”。作品取材于西班牙文学家M.de塞万提斯的原作。主人公堂吉诃德模仿骑士经历了一系列冒险,归来后病死家中。乐曲以独奏大提琴代表主人公与乐队呼应,具有协奏曲的某些特点,是施特劳斯对音诗的又一次新尝试。
音诗《英雄的生涯》是一部颇具争议的作品。乐曲引用了施特劳斯其他作品的主题、动机片段,被批评为个人英雄主义的作品。其实,“英雄”的日常生活是这首乐曲的主旨,远非探讨英雄哲理之作。乐曲具有单乐章奏鸣曲式的框架,6个部分后来被人套上文字标题。《家庭交响曲》是继《英雄的生涯》之后又一部与施特劳斯家庭生活有关的作品,也许是他当时与妻子安娜分居而引起的婚姻危机后一部暗示妥协的作品。最初的标题为“我的家:一幅交响自画和家庭肖像”。乐曲的4个部分大致符合交响套曲的四乐章。像他的大部分作品一样,音乐具有幽默的特点。
《阿尔卑斯山交响曲》从标题上看,同作曲家居住地附近的阿尔卑斯山有关,但是,施特劳斯题为《反基督教主义者》,显然受了尼采同名著作的影响。但这首由哲学著作引发的乐曲却缺乏哲理深度,甚至被讥讽为当时刚兴起的“电影音乐”。
音诗创作为施特劳斯的歌剧创作作了风格上的准备。在两部独幕歌剧《莎乐美》和《厄勒克特拉》一举成功之后,他主要从事歌剧创作,较少再写器乐作品。这两部歌剧的主角都是变态狂的妇女,剧中充满着凶杀和复仇等“世纪末艺术”的典型特征,但音乐风格未能超出晚期浪漫主义。《玫瑰骑士》是施特劳斯最受欢迎的一部歌剧。剧中音乐的抒情重唱和圆舞曲风格代表了维也纳市民阶层的浪漫主义抒情风格,这是施特劳斯最得心应手的。
施特劳斯的美学箴言是:“新的理念必须寻找新的形式。”他的音诗作品有的基于文学诗歌,有的则在乐曲完成之后被别人“翻译”成诗歌或文字提示。施特劳斯称此为乐曲的“诗的理念”,却与古典传统的奏鸣套曲形式互相矛盾,他始终试图解决这种矛盾。但是,施特劳斯显然缺乏李斯特熟谙地驾驭“诗的理念”与音乐形式,使两者融为一体的能力。他的音诗作品的个别主题动机和配器风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在结构上往往松散,篇幅冗长。然而,当施特劳斯把歌剧歌词当作“诗的理念”并用音乐来体现时,他成功了。施特劳斯继承了德奥音乐的传统,用19世纪末大型管弦乐队奏出辉煌、华丽的音响。但是,他的作品通俗有余,流于肤浅。他的自评十分中肯:“我也许不是一流作曲家,但我是二流作曲家中的佼佼者。”
主要作品施特劳斯的主要作品体现在:①歌剧。《贡特拉姆》(三幕,作品25,1892~1893)、《火荒》(独幕,作品50,1900~1901)、《莎乐美》(独幕,作品54,1903~1905)、《厄勒克特拉》(独幕,作品58,1906~1908)、《玫瑰骑士》(三幕,作品59,1909~1910)、《没有影子的女人》(三幕,作品65,1914~1918)、《间奏曲》(二幕,作品72,1918~1923)、《阿拉贝拉》(三幕,作品79,1929~1932)、《沉默的女人》(三幕,作品80,1933~1934)、《随想曲》(独幕,作品85,1940~1941)。②管弦乐。交响幻想曲《意大利》(作品16,1886)、音诗《唐璜》(作品20,1888~1889)、音诗《死与净化》(作品24,1888~1889)、回旋曲《蒂尔·欧伦施皮格尔有趣的恶作剧》(作品28,1894~1895)、音诗《查拉图什特拉如是说》(作品30,1895~1896)、幻想变奏曲《堂吉诃德》(作品35,1896~1897)、音诗《英雄的生涯》(作品40,1902~1903)、《家庭交响曲》(作品53,1902~1903)、《阿尔卑斯山交响曲》(作品64,1911~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