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12-10~1992-04-28)
法国作曲家、管风琴家、音乐教育家。中文全译名奥利维耶·梅西昂。
生于阿维尼翁,卒于巴黎。去世前,他一直都被公认为是20世纪活着的最杰出的音乐家。梅西昂的主要作品共48部(大量即兴创作除外),包括管弦乐、声乐、室内乐、管风琴、歌剧等类型的作品,涉及宗教、鸟、爱情三大主题,形成一套独立的音乐语言体系,并有专论著述。对于20世纪而言,梅西昂既是为数不多积极捍卫传统的核心成员,又是勇于开拓并彻底摆脱传统束缚的旗帜性人物,他的音乐语言复杂,意境神秘,手法充满着变化,然而事实是,从技术语言直到精神境界,他始终沿着一条从一而终的线路行进。
梅西昂1930年毕业,次年9月获得了巴黎圣三一教堂管风琴师的职务,从此,他一直在此供职。
1935年的一天,当Y.博德里耶这位靠自学立业的音乐家听了梅西昂的《被遗忘的祭品》后,决定组织一批法国年轻音乐家,成立起一个能与当时“
1941年春梅西昂获释。1942年被巴黎音乐学院聘为和声教授。此后,教学成为他生命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次年,他在好友G.贝尔纳-德拉皮埃尔(法国埃及学者、艺术批评家,梅西昂集中营的患难朋友)家中教授音乐分析及作曲课。当音乐学院院长C.德尔万古得知此事之后,便决定将这门课放入音乐学院的课程中,自1947年起,改原有的和声课为分析课。从1966年起教授作曲,梅西昂以分析为基础,呈现典范的例子,开启学生的心智。当时,一批特别出众的学生群体围绕在他的周围,他们中有P.布莱兹、
在个人情感生活方面,梅西昂于1932年6月与小提琴家C.德尔博斯结婚,著名声乐套曲《给MI的诗》(1936~1937)即题赠予爱妻,接着唯一的儿子帕斯卡尔降生。1959年4月妻子因病去世。之后,梅西昂与他的得意门生之一、优秀的钢琴演奏家Y.洛里奥于1963年结合。
梅西昂的情趣独特,涉猎广泛。他热爱大自然,甚至因为喜欢鸟,而成了鸟类学家。他常常在不同季节到各地区的山野林中或平原及湖泊等鸟类频繁出没的地方,聆听和记录鸟歌。他采集鸟歌的足迹涉及许多地方,有欧洲、北美、日本、澳大利亚、以色列及太平洋某些岛国。他积累了丰富的聆听鸟歌的经验,仅在法国,他就可以仅凭耳朵辨识50种鸟类。另外,他喜欢数字,对奇妙的数字命理学颇感兴趣;他还会像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那样研究历史或宇宙的性质;他甚至有奇妙的幻听感知,在他脑海中每一个声音都有对应的色彩,这种特异体验近乎发展至“色听症”,细微敏感的色彩感受和极其丰富的色彩想象贯穿于他的作品中。当然除此之外,对梅西昂来说,最重要最有意义的是通过短暂的一生完成对崇高宗教理想的追求,那才是他最终的归宿,所以,他是一位以对上帝一样虔诚的态度来履行音乐家职责的人。
晚年的梅西昂在欧洲及美国、日本等地均享有极高的声誉。1967年已获得法兰西研究院院士称号。1978年梅西昂从音乐学院退休。退休后,他获得了更多的世界巡回演出的机会。梅西昂还获得以他的名字命名美国犹他州山脉的荣誉。
30年代后,宗教性管风琴作品占有一定比重。1932年《天国的夜宴》体现出梅西昂对个人调性体系以及复杂节奏对比的最初探索,一些节奏观念来自
虽然只是几部早期作品,然而之后的创作风格及方向已经基本确立:喜好宗教选题,主要作品均为宗教题材,即使某些表现个人情感的作品,实际上渗透着浓重的宗教精神。由于作曲家对管风琴的熟悉,其音乐思维极大的渗透在乐队、声乐的语言和风格之中,乐思互相照应;音乐结构清晰,强调段落之间的对称和对比,通常运用一动一静的两种情绪,有极度的兴奋狂喜和超然的安静默想。前者有《基督升天》的“在极度的荣耀面前,一颗灵魂之喜悦的传送”,《主的诞生》的“上帝在我们之间”、《荣耀圣体》的“荣耀圣体的喜悦和清澈”。后者在《天国夜宴》(1932)、《基督升天》的终曲、《荣耀圣体》的许多部分得到表现。他的早期创作体现出对复杂节奏的极大兴趣,之后,这些手法与古希腊音韵及后来认识的印度节奏进一步结合;他一向尊重传统但是绝不守旧,探索自己独特的调性体系。
《时间终结四重奏》是作曲家亲历战争的产物。这是梅西昂唯一重要的室内乐作品。4件乐器包括钢琴、小提琴、单簧管和大提琴,尽管这一组合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并且在此之前作曲家没有过写作室内乐的经验,但是其惊人的遣词造句甚至体现出一部管弦乐作品的丰富含量,作品从形式到题材均为早期创作的延续。该作品包含着宗教时间和节奏时间两层概念,这个主题在音乐中并非虚无缥缈,有相当具体的表现。全曲共8个乐章,作曲家解释这里的第八乐章是把象征完美的数字7延伸至“无限”。第一乐章“水晶般的仪式”,运用复杂的节奏持续音群技法,整个乐章只是一个巨大节奏程序中的一小部分,还包含鸟歌,它以非常独特的方式导入全曲,整部作品在节奏探索上颇具新意。该作品除第五、八乐章之外都出现鸟的身影,第三乐章单簧管独奏“群鸟之渊”。第五、八乐章是狂喜的慢板,作曲家要求一种近乎停滞的速度,只运用大提琴/小提琴与钢琴二重奏。该作品是梅西昂最著名的代表作。
从这个阶段起,钢琴音乐在梅西昂的创作中表现突出。双钢琴曲《阿门幻象》创造出类似于巴厘音乐的音响以及打击乐效果;《对圣婴——基督的20次凝视》中出现大量华美炫技段落;即使在《蒂朗加利拉交响曲》中也不乏重要的钢琴段落,有时甚至就像钢琴协奏曲。这些均得益于洛里奥。
1945~1948年,梅西昂连续创作了3部明显带有世俗情爱的作品,被称为“特里斯坦三部曲”——《阿拉维》(1945)、《蒂朗加利拉交响曲》(1946~1948)和《五首复唱曲》(1948)。作者意在从“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爱情中强调人类情感中崇高的品质,甚至其中还借用了
1949年创作的一部以梵文为标题的钢琴作品《坎泰若达亚》,主题是“特里斯坦三部曲”的延续,作品表面上比较传统,但一些新的技术明显预示着新的发展方向:把声部、音域、节奏、音高等处理成参数,使序列设计在音高之外的参数中共同整合,运用“时值、音高和音域的模式”,标志着下一个探索阶段的雏形。
钢琴曲《四首节奏练习曲》写于1949~1950年,是一部里程碑性质的作品。其中之二《时值与力度的模式》与之四《火之岛II》最为重要。《时值与力度的模式》通常被认为是整体序列的开山之作,作品在严谨的三声部风格之基础上创作而成,音乐包含4个基本参数,它们是36个相当于主题意义的音高、24个有等级排列的时值、12种音色和7种力度,作曲家以接近整体序列的手段结构音乐,即运用数理逻辑来组织意义均等的4个参数,以此达到对音乐构成的全面控制。然而,《时值与力度的模式》正如标题明确指示的那样,这只是一种模式而非真正的序列音乐。在《火之岛II》中,梅西昂改变了运用序列程序的做法,而是采用了“连环套”的技术,即换列。原理是:如果原形排列为1-2-3-4-5-6-7-8-9-10-11-12,首次次序可以任意改变,比如获得9-3-8-4-1-11-7-5-2-6-10-12,而这就是之后序列变化的基础,由此获得1变9、2变3、3变8……如此等等。第二次换列为2-8-5-4-9-10-7-1-3-11-6-12,于是,数列在有限的次序中循环。
《时值与力度的模式》这部作品刺激着年轻一代作曲家们:
之后,《管风琴曲集》的某些部分延续《节奏与力度的模式》和《火之岛II》的技法,并且趋于风格、技术的综合。在《管风琴曲集》最后一首乐曲《时值64》中,严谨与自由并存于鸟鸣的萦绕中,整个结构不同寻常。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很难说是什么把作品维系在一起,或在运动中统一成一体。形式上的原则似乎相当于一个系列。事实上,既然这是在塑造一个超时空,曲式上的非连续性只是基本性质的宣言。而且,它的无序并不是打破次序,借此来申明作曲家的意志,宁可说这一无序表达一种无意志。
事实上,纯粹的序列技术与梅西昂一贯的音乐观念和审美情趣是格格不入的。像《时值与力度的模式》这样的纯技术性作品,在之后的创作中不复存在,在之后的创作中,梅西昂把这些序列技术与广泛情绪或内容相结合,试图制造出某种冷酷或恐惧的气氛,如《鸟类目录》中的“灰鹰”、歌剧《圣方济各》中的麻风病人场景等。
鸟歌在梅西昂早期的作品中早有运用,如《时间终结四重奏》中“水晶般的仪式”“群鸟之渊”等。他对鸟的兴趣可追溯到学生时代,在《基督升天》《时间终结四重奏》和《阿门幻象》中,他概念化地模仿鸟鸣。从1956年为长笛和钢琴而作的《乌鸫》起,他专注模仿在自然中听到的某种独特的鸟鸣。为此他走遍法国,以及世界的许多地方,用耳朵采风。为了表现鸟的自然之声,他必须对传统的乐器、音律和节拍体系进行调整,使鸟鸣适合于音乐的表达。为此他持续探索40多年,努力再现自然,使他的音乐丰富多变、五光十色。通过他的组织,音乐反映出的不仅是鸟的鸣叫,而且还有鸟类美丽羽毛的夺目色彩,以及作者对鸟类的敬畏之情,这些鸟像天使或复活的灵魂,它们自由飞翔并与上帝合而为一。
梅西昂50年代特别专注于鸟,创作出大量相关作品。在他笔下,各种鸟声均以不同的程度艺术化、理想化。创作中,他将记录下的鸟鸣进行重新组织或整合,他还确定出有这么几件乐器较接近鸟鸣,如短笛、长笛、木琴、钢琴,这些音乐通过和声的映衬创造出新颖的泛音,从而形成鸟歌。比如,《花园中的莺》是从一万种莺的声音中提炼而来,用其中最美丽的莺之歌声加以综合。毫无疑问,这是所有莺之歌声的集碎。
第一部大型鸟鸣作品是钢琴与乐队的《鸟的苏醒》(1953),此曲全部基于鸟的素材,比较写实,俨然一幅充满生机的群鸟图。音乐描写鸟儿们从深夜(唯有夜莺)到黎明的美妙合唱,然后进入中午的宁静。1956年写了《异国鸟》,选取来自美洲与亚洲热带鸟的鸣叫,音乐采用一种类似块状的结构,形成一种特殊的以独奏钢琴和一组主要以管乐和打击乐混合的小合奏,音响、节奏、鸟鸣均非常丰富。1956~1958年,完成了为 独奏钢琴而作的大型作品《鸟类目录》,音乐持续一个半小时,运用了遍及整个法国的具有代表性的鸟鸣,并且把鸟鸣与鸟的颜色、所在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表现,通过鸟鸣折射出高山上岩石和溪流的景象。大型乐队作品《时间的色彩》(1959~1960)是鸟鸣时期最后的佳作,运用类似序列的技术。
尽管在之后的创作中,梅西昂不再如此集中地描绘鸟儿,但是涉及鸟的作品仍然非常普遍。直至晚年,梅西昂对鸟鸣的研究一直在继续。
在此期间,梅西昂创作了生平唯一一部歌剧《阿西西的圣方济各》(1975~1983),是为巴黎歌剧院而作,前4年编曲后4年配器。这是一部具有瓦格纳似篇幅的歌剧,但是与瓦格纳的构思决然不同,该歌剧为块状结构。梅西昂自己撰写脚本,资料部分出自圣徒的著作,如著名的《万物之歌》,8个场景中都引用片段;部分出自圣方济各身后的论文集和生活记录,还有近现代的研究,如L.安托尼的《圣方济各传》;其余出自《圣经》。剧情的取舍非常谨慎,放弃与世俗相关的东西,舞台上除了天使与麻风病人之外,都是修士,作品脱离了常规的戏剧冲突和视觉感受,追求宗教戏剧的特征。作品运用巨大的合唱队(150人)与乐队(120件乐器)的编制。音乐根据作曲家的要求,把
除了大量的音乐创作之外,梅西昂还留下不少理论著述,一部分阐明了他本人的创作技法和思想,是研究他的珍贵资料;另一部分是他研究分析他人创作的成果。主要著述是:《和声学二十课》(1939)、《我的音乐语言与技术》(1945)、《音乐与色彩——与克罗德·沙莫访谈录》(1986)、《莫扎特二十二首钢琴协奏曲》(1987)、《节奏、色彩与鸟类》(共7卷,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