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茨,J.J.
(1697-01-30~1773-07-12)
德国长笛演奏家、作曲家。中文全译名约翰·约阿希姆·匡茨。
生于汉诺威的上谢登,卒于波茨坦。其父是乡村铁匠,叔父是镇上的一位音乐家。1708年父亲逝世后离开家乡在叔父和其他音乐家手下当学徒学习音乐。能演奏小提琴、双簧管和小号,学习过羽管键琴。在学习期间熟悉了前一辈音乐家,如H.I.F.von比贝尔、A.科雷利及年长的同代作曲家A.维瓦尔迪、G.P.泰勒曼等的作品。1716年迁往德累斯顿,成为市乐队成员。1717年短期访问维也纳,向J.J.富克斯的学生J.D.泽伦卡学习对位法。1718年加入德累斯顿和华沙的波兰国王管弦乐团,曾为奥古斯特二世演奏。其间,因感到前途无望转而学习长笛演奏,曾短暂师从法国著名长笛演奏家P.-G.比法尔丁。同时继续尝试作曲,尤其对长笛曲感兴趣。在德累斯顿大量接触到意大利和法国音乐,因此受益。1724~1727年主要在意大利学习,也到过法国巴黎(半年多)和英国(10个星期)。听到了许多著名声乐、器乐家的表演和重要作曲家的作品,得到A.斯卡拉蒂的好评,认识了G.F.亨德尔,在巴黎时首次给长笛加上第二个键。这次欧洲之行确立了他在德国境外的声誉,回到德累斯顿之后他也更受尊重。1728年被聘为普鲁士王储弗雷德里克的长笛教师,因此他有机会为欧洲皇室演出,演出成绩显著。1739年他开始制作长笛。1740年弗雷德里克成为普鲁士国王(即腓特烈二世)。1741年12月起在柏林定居和工作,主要职责是监管国王的私人晚间音乐会并提供新作品。只有匡茨一人有批评国王演奏的特权。
匡茨的演奏具有独特风格,还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长笛演奏家和作曲家。他给长笛加了第二个健,并发明了滑动高音装置,对改进长笛的声调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作长笛曲,与W.F.巴赫的键盘乐曲和管弦乐曲,C.H.格劳恩的歌剧和交响曲,F.本达的小提琴奏鸣曲,以及J.C.巴赫的交响曲,一起被视为北德意志乐派风格的代表。作有300首长笛协奏曲、200首长笛奏鸣曲,还有三重奏鸣曲、赞美诗和一些歌曲。所编《长笛演奏法》(1752),内容丰富,曾多次再版。
词条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