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埃尔,H.
(1897-03-11~1965-12-10)
美国作曲家、钢琴家。中文全译名亨利·考埃尔。
生于加利福尼亚州门洛帕克,卒于纽约州谢迪。5岁学习小提琴,后学习钢琴,11岁开始作曲,15岁举行音乐会演奏自己的作品。天性喜欢自然界和人类的各种声音,自幼接触并熟悉了美国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爱尔兰民间音乐以及东方音乐,这些对他以后的作曲革新发挥了重要作用。1914年入加利福尼亚大学,师从C.西格正规学习作曲。而在此前他已作有100余首乐曲,并在钢琴上尝试用新的、被称之为“音簇”的弹奏技巧(用前臂或手掌或拳压下一排键,同时奏出毗邻各音)。1916年在纽约音乐艺术学院学习一学期。1918~1919年参军。1916~1919年,将多年创作新音乐的许多可行性经验汇编整理成著作《新音乐的材料》。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音乐会上,还首创了拨琴弦,以及用硬币片或其他金属把琴弦的声音捂住的钢琴演奏法。1923~1933年5次访问欧洲并举行音乐会。得到巴托克·贝拉、A.勋伯格、A.F.W.von 韦伯恩等人的鼓励。1925年创办新音乐协会。1927年创办《新音乐季刊》。1928年在巴黎与C.查韦斯、E.瓦雷兹、C.萨尔塞多等创建泛美作曲家协会,以促进现代音乐的演出与出版。1929年作为第一个美国作曲家应邀访问苏联而引起轰动。1931年与科学家L.塞里明联合研制出能同时奏出不同节奏的早期电子乐器节奏琴,它能精确地表现考埃尔作品中复杂的节奏组合。1941~1963年先后在纽约新立社会研究学校、皮博迪音乐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50余所院校任教,培养了许多音乐人才,J.M.凯奇、L.哈里森、G.格什温都出自他的门下。1951~1955年任美国作曲家联盟主席。考埃尔最早宣传和研究当时还不为人知的C.E.艾夫斯的作品。也是最早在作品中引用不确定因素的作曲家,即音乐段落可以由演奏者自由决定演奏先后顺序或做任意重复甚至即兴演奏,还发明新记谱法来表明他的作曲意图。他早期的创作主要是创新和实验性作品,以后则在作品中大量借用不同民族音调,创作后期注重运用和吸收亚洲国家(如伊朗、日本、印度等)及北欧的乐器和音调,同时更强调对新技术的运用。他的创作和理论对现代作曲家有一定影响。其作品众多,包括交响曲21部,歌剧1部,其他体裁作品600余首。主要作品有第13交响曲《母亲》(印度塔布拉鼓、杰勒德朗格碗琴和管弦乐队,1958),管弦乐《音乐》(再现日本音乐的四分音和三分音程的音符,1957),管弦乐《赞美诗和赋格曲调》16首(一系列供不同乐器组合用的乐曲,节奏器协奏曲,1931),钢琴独奏《风鸣琴》(一只手按下琴键不出声,另一只手伸到琴弦上拨奏,1923)等。理论著述还有《美国作曲家论美国音乐》(1933)等。
词条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