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06-06~1978-05-01)
苏联亚美尼亚作曲家。中文全译名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图良。
生于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卒于莫斯科(葬于亚美尼亚埃里温)。
在苏联,哈恰图良的声誉仅次于
1929年哈恰图良正式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先随格涅辛学习,1930年转入
1938年底首演的《斯大林音诗》(为独唱、合唱和交响乐队),是在他用阿塞拜疆民间诗人歌颂领袖的诗作谱写的《斯大林之歌》(1937)基础上扩展而成,充分展示出哈恰图良创作激情庄严颂歌的才能。这两部作品在当时深受好评。苏联卫国战争使哈恰图良的作品更加成熟,包括献给
作为亚美尼亚的作曲家,哈恰图良为发展民族的艺术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为亚美尼亚以G.孙杜基扬的剧本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佩波》(1935)配乐,还为亚美尼亚革命历史片《赞盖祖尔》(1938)等影片配乐。哈恰图良在这些电影音乐中,模仿了民族乐器的音调和效果,从传统的说唱艺人歌曲“佩波”,到亚美尼亚人民熟悉的“赞盖祖尔进行曲”。而第一部亚美尼亚的芭蕾舞剧,也是以哈恰图良1939年创作的《幸福》为标志。这部作品是专为在莫斯科举办的亚美尼亚艺术季而创作的,其著名的芭蕾舞剧《加雅涅》就是在它的基础上产生的。
哈恰图良一生对电影音乐创作和戏剧配乐很感兴趣。他创作的电影音乐《列宁》(1948)和《斯大林格勒大血战》(1949),后来被作曲家改编,前者成了纪念性的乐队葬礼颂歌,后者改成交响乐队的
1937年哈恰图良成为建立不久的苏联作曲家协会莫斯科分会的主席,1939~1948年任苏联作曲家协会副主席。1948年,哈恰图良和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的解冻时期,哈恰图良属于首先站出来呼吁“创作自由”的音乐家之一,他在1953年11月号的《苏联音乐》杂志上发表文章,对权力机构干涉作曲家创作活动,约束创造精神,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他和当时许多有艺术良心的苏联作曲家一样,在特殊的政治与艺术生活大环境里,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信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同时也存在着思想上的矛盾、怀疑和思考。
1957年哈恰图良重新当选为苏联作曲家协会理事会秘书、组织委员会主席,积极参与社会音乐活动,直至1978年逝世。他曾任苏联与拉丁美洲友谊文化联合会执行主席(自1958年)、苏联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委员(自1962年);1963年,被推举为亚美尼亚科学院院士、罗马科学院荣誉院士(1960)、墨西哥音乐学院荣誉教授、民主德国艺术科学院通讯院士(1961)。1978年,埃里温的亚美尼亚爱乐乐团的大厅以“哈恰图良”命名。
自1950年起,哈恰图良一直任教于格涅辛音乐教育学院和莫斯科音乐学院,在他教授的学生中有A.叶什帕依、R.博依科、A.埃尔-沙万等著名的年轻一代作曲家。
哈恰图良的音乐创作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其音乐风格综合了来自多方面的因素:19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伟大传统,包括俄罗斯所受到的西欧古典、浪漫及印象派音乐的影响,他的祖籍的专业作曲家的创作经验,亚美尼亚的民间音乐,尤其是即兴说唱艺人的歌曲与风格,木卡姆民族歌舞器乐的影响,并在自己的创作中融进了高加索地区民族音乐文化所具有的强烈的东方色调。哈恰图良的成就在于,探索了基于自己民族音乐文化传统之上的发展创新之路,给20世纪苏联各民族的专业作曲家以及中国20世纪50~60年代的作曲家以极大的影响和启发。
哈恰图良的旋律具有非凡的创造性,轮廓鲜明、生动、富于活力,既粗犷、豪放又细腻柔情。和声语言体现了他的综合性风格,欧洲音乐的调性体系与亚美尼亚民间调式和声的混合,由此带来的不协和音、变化音的自由处理,使他的音乐风格具有特殊的东方韵味。复杂多变的节奏更是集中了其音乐的个性特征,不间断的固定节奏音型与突然的间断或切分重音,造成充满动力感的强烈效果。乐曲的结构更多将欧洲音乐传统曲式与亚美尼亚民间艺术的自由即兴特征融成一体,经常采用交替性的段落,以主题与丰富多彩的变奏发展作为主要技法和手段。乐队运用具有丰富而细腻的色彩性。总之,哈恰图良的音乐语言浓缩了高加索地区人民的生活风情、豪放性格与热烈而丰富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