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荷兰的列日(1830年以前,列日所在的瓦隆地区隶属荷兰,后来属于比利时),卒于法国巴黎。父亲N.-J.弗兰克是银行职员,热爱音乐,与著名器乐演奏家的交往,使他决心将自己的两个儿子(长子约瑟、次子塞萨尔)培养成职业音乐家。
生平1830年10月,弗兰克被送入列日音乐学校学习。他对音乐兴趣盎然,成绩优秀,1832年获学校视唱练耳一等奖,1834年获钢琴一等奖。1833~1835年师从校长J.多苏瓦尼厄-梅于尔(作曲家É.梅于尔的侄子)学习和声。然而急功近利的父亲希望他立即成名,1835年春让他到列日、布鲁塞尔、亚琛等城市举行演奏会,并写作最早的供音乐会用的钢琴作品。这年5月举家迁往巴黎。当时巴黎音乐学院不收外国学生,在等待父亲解决国籍问题期间,从P.齐默尔曼学习钢琴,从教过L.-H.柏辽兹、F.李斯特和C.-F.古诺的著名教授A.雷哈学习和声和对位。
1837年10月4日,弗兰克成为巴黎音乐学院的一名学生。他各门功课的成绩均十分优秀,1838年获钢琴、1840年获对位一等奖,1841年获管风琴二等奖。正当他在准备参加罗马大奖(作曲)竞赛时,1842年4月,父亲突然决定让他离开学院,原因是他受命在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一世面前演奏。父亲认为,在这种皇家荣誉之后,即可轻易获得名声和财富,因而为弗兰克设计了一条步N.帕格尼尼、李斯特后尘的道路。
离开巴黎音乐学院后的两年,弗兰克在比利时各地旅行演奏,成绩平平,少有反响。1844年全家又迁回巴黎。弗兰克除不时举行演奏会,还教授私人学生,任教堂管风琴师。其间,他遵从父愿,创作供演奏会用的炫技性钢琴曲,如F.舒伯特歌曲的改编曲,根据歌剧主题创作的幻想曲等,还创作歌曲、室内乐,以及大型《圣经》清唱剧《路德》、交响诗《山上垂训》。1848年不顾父亲反对,与法国著名悲剧女演员德穆索夫人的女儿结婚,遂与双亲分开,独立生活。1848年革命期间,弗兰克的一些家境富裕的私人学生都离开了巴黎。为了生活,他不得不以量充质,对任何能得到的学生和对一切委约创作来者不拒,但仍以每日清晨两小时的时间用于读书和思考,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创作严肃的音乐,此习惯终身不辍。与当时大多数法国作曲家一样,弗兰克也热衷于歌剧,1851年开始创作歌剧《乡村雇工》,这一耗费精力的工作,直至1853年方才完成。
1853年,弗兰克获得了圣弗朗西斯教堂管风琴师的职位。1858年又担任了圣克洛蒂尔德教堂的管风琴师。教堂里弹奏管风琴的楼厢成了弗兰克在音乐上自由创意的地方,写出了他最好的一批管风琴曲和宗教音乐作品;他即兴作曲和演奏的才能也表露无遗。1866年4月3日,李斯特偶然来到这里,听了弗兰克一首即兴的作品,被他的管风琴技艺折服。李斯特感叹道:“从巴赫以来,没有任何人能与他匹敌。”这一时期,他出色的教学活动赢得了学生的崇敬,一批学生追随其后,如在耶稣会学校教课时的学生H.迪帕克、A.科卡尔。1872年,巴黎音乐学院聘他担任管风琴班教授,V.丹第成为他的学生,并私人从他学习作曲。跟随他的学生还有E.肖松等。学生们对于支持他的理想、宣传他的作品起到很大作用。同时,他积极参与普法战争后成立的旨在发展法国器乐音乐的民族音乐协会的活动,1888年任该会领导。
19世纪70年代,弗兰克发表的作品很少。他为之倾注10年心血的清唱剧《八福》并未引起人们重视。除此之外较为重要的作品仅有《赎罪》及交响诗《风神》。80~90年代,其创作完全成熟,在歌剧、交响曲、交响诗、室内乐和独奏音乐领域全面收获,几乎每一首都是成功之作。这位长期受人冷落却随遇而安的作曲家,终于确立了自己鲜明的个人风格。1885年,政府授予他荣誉军团骑士称号。1887年1月,他的学生们为他组织了一场作品音乐会。当他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于1889年首演即受到热烈欢迎时,他欣喜地说:“我的音乐终于被人理解了!”1890年在完成了最后一首作品为管风琴而写的《三首众赞歌》之后,患胸膜炎逝世于巴黎。
音乐创作弗兰克作有4部舞台音乐作品。早期的歌剧《斯特拉岱拉》,仅有声乐谱,喜歌剧《乡村雇工》亦未发表。1896年出版的抒情戏剧《吉赛尔》,作曲家仅完成第一幕之管弦乐配器,其余4幕由他的学生续成。生前上演过的只有歌剧《于尔达》。
他是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在全部作品中有一定数量的宗教音乐,如经文歌、弥撒曲、奉献经、诗篇第150等。最初的大型声乐曲《路德》系根据《圣经》故事中的田园诗而作,虽有一些引人注目的段落,但全曲反映出作者受到法国大革命时期作曲家梅于尔气势宏伟的歌剧风格影响。同样,《庄严弥撒曲》亦有戏剧风格。清唱剧《赎罪》原包含3个部分:合唱—器乐间奏—合唱,初演时评论普遍认为其音乐艰涩沉闷,但是丹第认为,在这部作品中首次显露了弗兰克成熟的和声语汇。后来弗兰克将长大的间奏部分改成独立的器乐曲,仍保持着其宗教的内涵。根据基督登山训众事迹创作的《八福》是他最优秀的大型声乐作品。
器乐音乐是弗兰克作品中最优秀的部分。大型管弦乐曲中,唯一的一部交响曲《d小调交响曲》在传统的交响曲形式中加进自己的创造。如用3个动机贯串全曲,构成循环曲式。第一乐章的主部先后在d小调和f小调上出现,使之有两个同时并存的主调。第二乐章综合了古典交响曲的慢板乐章和谐谑曲乐章。在终曲中,将整个交响曲里居主导地位的疑问动机发展至辉煌的高潮,达到肯定生活的结论。4部交响诗遵循浪漫主义标题交响诗的传统,均受文学诗歌启发而作,有的还在谱前附上原诗。《风神》(又名《埃俄罗斯》)有感于法国诗人R.L.de李勒的同名诗歌。《遭诅咒的猎人》基于德国诗人G.A.比尔格的叙事诗,写伯爵在礼拜日不去教堂做礼拜而去打猎,因此受到诅咒。尽管作曲家试图用种种手段表现地狱火焰的恐怖,但内容贫乏枯燥,它的价值只是令人感受到弗兰克音乐常有的那种无拘束的气度。《恶魔》延续了这一创作路线,散发出V.雨果早期创作的同名诗篇《东方曲调》的气息,使人联想到这一诗篇中所描述的夜间幽灵——恶魔、吸血鬼、飞龙等形象。《普绪刻》是一首带合唱的交响诗,叙述希腊神话中普绪刻与厄洛斯的故事,是他晚年的杰作之一。乐曲已没有曾经总是伴随着他的苦重感,代之以明朗乐观的风格。他的交响音乐创作起到在法国推广单乐章标题管弦乐的作用。
《交响变奏曲》是一部以钢琴为中心的管弦乐曲。其钢琴声部很有个性,协奏因素十分强烈,且构思严肃深邃,有交响曲般的气势和规模;从变奏曲体裁的演变来说也很有意义,乐曲采用贯穿发展的原则,主题素材丰富,变化多样,不同变奏段落之间的界限被仔细的加工所冲突,具有浪漫主义幻想曲的性质。
弗兰克优秀的室内乐作品如《f小调钢琴五重奏》《D大调弦乐四重奏》均反映出L.van 贝多芬晚期室内乐的影响。《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以逻辑严密的外在形式,揭示出作曲家热情洋溢的内心感情,特别是用卡农手法的末乐章,既有作曲家力图达到的忘我喜悦,又富于听觉的美感。
弗兰克的钢琴曲绝大部分作于19世纪40年代,主要供他自己音乐会演奏用,很少出版。有的明显具有当时流行的炫技风格,有的受他人影响,如《第一大随想曲》受李斯特影响甚深,《两首波兰歌曲主题幻想曲》似乎以F.肖邦的《波兰主题幻想曲》为蓝本。较优秀的要数80年代的两首新颖独特的套曲《前奏曲、众赞歌与赋格》《前奏曲、咏叹调与终曲》。前者在复调套曲前奏曲与赋格中加进主调织体的众赞歌,后者在前奏曲与终曲之间加入抒情的咏叹调。两曲均运用主题贯穿发展的原则丰富了古老的复调形式,同时,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半音和声语汇,又使乐曲的表现力大大增强。作为一位职业管风琴家,管风琴是他得心应手的乐器,他认为一台管风琴就像一个管弦乐队,为之创作了一些属于他作品中最优秀的篇章。如《六首管风琴曲》,包括《英雄》在内的《三首管风琴曲》《四十四首供管风琴或簧风琴演奏的乐曲》,以及绝笔之作《三首众赞歌》。他的管风琴作品不仅自身属于浪漫主义管风琴音乐的精粹,而且在他的其他器乐曲中,也可看到管风琴特有的音栓使用和键盘转换的倾向。
弗兰克是法国浪漫主义音乐最后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总的思想倾向反映人的孤独苦难、对人生意义的探求和对光明幸福的向往。他的音乐真挚亲切,光明磊落,常常陷入沉思冥想,随即产生一种精神升华,有不少扣人心弦的篇章。他明显受到J.S.巴赫、贝多芬、W.R.瓦格纳的影响,可以说是德奥古典主义音乐与浪漫主义音乐在法国的延伸。但是,他的音乐语言个性鲜明,创造力强。旋律打破对称性结构和模进发展的格式,常常小句子的蜿蜒伸展,显得悠长和富于表现力。和声属半音体系,使之能柔和自然地滑向远关系调。在乐句展开的同时对调性关系做周密的安排,频繁的转调是弗兰克作品的特征之一。此外,重视复调写作,突出线条的流动。在运用浪漫主义音乐语汇的同时,为克服采用奏鸣曲套曲形式可能会产生的松散现象,创造性地发展了循环形式,使全曲既有巧妙变化,又有高度统一。
19世纪下半叶,对弗兰克的评价截然不同,或被尊崇,或受贬谪。但他在法国听众全然醉心于歌剧艺术之时,致力于发展器乐,恢复了公众对“纯音乐”的兴趣。他的音乐语言不仅对他的学生影响巨大,也为下一代作曲家,如C.德彪西、J.M.拉威尔等人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