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1-06-30~1746-12-10)
意大利遣使会传教士、中国清代宫廷乐师。
生于意大利小镇费尔莫,卒于中国北京。早年曾在皮切诺学院学习法律,并接触到了当时盛行一时的意大利巴罗克音乐,尤其是巴罗克小提琴家、作曲家
与他所处同一时代的在华传教士相比,德理格在中国基督教发展史和中西音乐文化交流史上都处于特殊和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遣使会传教士,他在北京度过的35年中,大多数时间都深深卷入了“中国礼仪之争”当中。其言行曾一度激怒了康熙,被打入监牢。但是作为一名罗马教廷派来取悦中国皇帝的宫廷乐师,德理格却凭借其出色的音乐技艺,在康熙、雍正、乾隆(前期)三朝皇帝的统治下享有特殊的荣耀,并曾于雍正元年(1723)创建了北京西直门天主堂(即西堂)。在北京去世后葬于栅栏墓地。
德理格作为宫廷乐师从事音乐活动大多集中于来到北京的最初几年。他经常与康熙皇帝一起弹奏古钢琴,康熙皇帝把中国的曲调编成音乐弹奏给他听,他则对康熙帝的音乐才能大加赞赏。在日常生活中,他教授三位皇子学习西方乐理,并且为宫廷献上了古钢琴、小提琴、中提琴、管风琴等许多西洋乐器。康熙要求德理格用汉文来撰写西方音乐理论著作《律吕正义·续编》(以下简称《续编》),是康熙朝编纂的一百多卷的大型图书《律历渊源》(1722年完成)中三编《律吕正义》中的最后一编,名为“协律度曲”。德理格在前宫廷乐师葡萄牙人徐日升(Thomas Pereira,1645~1708)编著的《律吕纂要》的基础上编纂了《续编》。
《续编》的内容包括对于西方六声(七声)音阶唱名的描述,《续编》称其为“六字定音”和“新法七字明半音互用”。对于西方音乐谱号的描述,《续编》中称其为“三品明调”。《续编》把西方音乐的时值由慢到快分为8种不同的类别,称作“八形号纪乐音之度”。对音乐小节单位的标记,《续编》介绍了当时欧洲成熟的二分法和三分法。由于受到徐日昇《律吕纂要》的影响,《续编》中也运用了与《律吕纂要》中完全相同的教会四声部合唱谱例来解释西洋乐理。
由于《续编》是中国最早刊印的西方乐理专论,所以对西方乐理的许多描述被后世许多中国书籍所征引,如《中国语言字典》(1815~1823年编纂)等。《续编》对于西方乐理的介绍甚至影响到了日本,日本的很多专著和综合性词典都对德理格所编订的这部西洋乐理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德理格对于中国音乐理论也十分了解,他曾经在写往教廷的拉丁文书信中记录了中国音乐体系,并且对中西乐制作了比较。
作为宫廷乐师,德理格的另一个重要成就是其创作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西方音乐作品《小提琴奏鸣曲集》(作品3)。在作品的封面上,德理格把自己的名字“Pedrini”的字母故意打乱了顺序,变为“Nepridi”,这种做法在当时的意大利非常普遍。这部曲集的手稿藏于北堂图书馆,1949年之后北堂藏书并入北京图书馆善本部(即现在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在世界范围内,这部作品的手稿仅存此一份。2001年中国国家图书馆重新影印了这部曲集,作为馆藏。这部珍贵的音乐手稿由耶稣会士H.贝尔纳于1935年发现,1936年,遣使会士A.B.迪维尼奥为法国的塞扎尔-弗朗克学院图书馆影印了这份手稿。1940年,遣使会士J.范·登·勃兰特在北京试图传播这份乐谱,但过程相当困难。
这部小提琴奏鸣曲包括12首小提琴奏鸣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8首教堂奏鸣曲,第二部分是4首室内奏鸣曲。这部曲集在音乐风格、乐曲数量、特别是乐章的形式与结构上与巴罗克小提琴家、作曲家科雷利的《小提琴奏鸣曲》(作品5,1700)极为相似。1935年这部曲集被重新发现,1936年10月,辅仁大学演奏过其中一首奏鸣曲,由陆以循担任小提琴独奏,其他的部分于1937年在巴黎演奏。这些演奏的影响都不大,随着欧洲早期音乐复兴运动的兴起和历史性演奏理论被不断地实践,这部作品在20世纪末又一次被重视,1996年由法国著名古代音乐专家J.-C.弗里施与他的室内乐团录制了德理格这部曲集的5首音乐(第1、4、5、8、10首)。进入21世纪,美国天普大学的键盘演奏家J.林多夫博士则侧重于《小提琴奏鸣曲集》的研究和乐谱整理,她把这12首奏鸣曲由巴罗克古谱译成了现代的五线谱,并且她正在录制这部作品的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