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内姆,G.von
(1918-01-24~1996-07-12)
奥地利作曲家。中文全译名戈特弗里德·冯·艾内姆。
生于伯尔尼,卒于奥伯迪恩巴赫。少年时代受到P.欣德米特为学龄儿童创作的“实用音乐”作品《普勒恩音乐一日》(1932)影响,决定以音乐为职业。1938~1943年在国家歌剧院任合唱辅导,其间于1941~1943年师从被认为是“颓废的”作曲家B.布拉赫尔学习作曲,作为教师和朋友的布拉赫尔对艾内姆日后的音乐发展产生很大影响。1944年艾内姆第一部舞台作品芭蕾舞剧《图兰朵公主》完成。1947年在萨尔茨堡音乐节,演出了他的第一部歌剧《丹东之死》,这是20世纪的一部重要歌剧作品,由艾内姆与布拉赫尔根据G.毕希纳的同名剧合撰脚本。40年代,艾内姆已经成为知名的管弦乐和室内乐作曲家。1948~1951年是萨尔茨堡音乐节的行政管理者之一,后来成为音乐节艺术委员会主席。1953年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演了他根据F.卡夫卡的小说创作的歌剧《审判》。1953年移居维也纳,1960~1964年任维也纳音乐节总监。1965年担任维也纳高等音乐学校作曲教授,同时任奥地利作家、作曲家、音乐出版商协会主席,直到1970年。60年代后期完成了他的两部重要乐队作品:《小提琴协奏曲》(1966)和管弦乐《六天》(1969)。1964年,在汉堡国家歌剧院上演了其歌剧《撕碎》。1971年,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首演了他根据F.迪伦马特撰写脚本创作的歌剧《贵妇还乡》,获得成功,后译成英语,1973~1974年又演出于格林德伯恩歌剧院。与布拉赫尔合作的最后一部作品是歌剧《阴谋与爱情》(1976)。艾内姆主要是调性作曲家,早期作品风格较多样,他的器乐作品主要是新古典主义风格,而早期的两部歌剧《丹东之死》和《审判》,在样式和内容方面,则又表现出A.勋伯格、A.贝尔格、P.欣德米特、K.魏尔等的表现主义音乐风格,这两部歌剧的新的音乐语言对20世纪歌剧的贡献是公认的。艾内姆的旋律创作十分出色,在歌剧中运用色彩对比的技巧也出类拔萃。他后来的歌剧作品,对剧场观众和普通大众而言,都是易接近和理解的当代音乐作品。艾内姆除创作有6部歌剧外,还作有5部芭蕾舞剧以及一些管弦乐、声乐作品。
词条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