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07-12~1906-02-25)
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教育家。中文全译名安东·阿连斯基。
生于俄罗斯诺夫哥罗德,卒于芬兰的泰里奥基(今圣彼得堡地区的基里洛夫斯科耶)。
阿连斯基的父亲是医生,母亲是他的钢琴启蒙老师。全家迁居圣彼得堡后,他于1879年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随N.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学习作曲。1882年毕业时获金奖。之后到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和声、对位与自由创作。他与P.I.柴科夫斯基、S.I.塔涅耶夫保持友好的来往。S.V.拉赫玛尼诺夫、A.N.斯克里亚宾、R.M.格利埃尔等是他众多学生中的佼佼者。1888~1895年,他成为俄罗斯合唱协会音乐会指导及交响乐音乐会的指挥,其间被委任为莫斯科教堂音乐学校的顾问。1894年阿连斯基经R.A.巴拉基列夫推荐,任圣彼得堡皇家小教堂的主管直至1901年。在此后的几年中,他作为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经常在国内外进行演出。他一生嗜酒好赌,晚年受尽病痛折磨,死于肺结核。
阿连斯基在他同时代的俄罗斯作曲家中,创作个性并不突出,是一种综合了西欧浪漫主义和俄罗斯音乐传统风格的类型。他深受F.肖邦、F.门德尔松、柴科夫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抒情性风格的影响,最擅长的是室内性的声乐和器乐作品。钢琴小品《五彩缤纷》 (作品20)、《特性小曲》 (作品36)等独具个性,《破碎的花瓶》《秋天》《别点火》等众多的浪漫曲也都体现出他忧郁善感的特征。早期作品《f小调钢琴协奏曲》 (1882)及《d小调钢琴三重奏》 (1894)是阿连斯基创作中比较受世人喜爱的作品。其重要作品还包括《第一交响曲》 (1883)、《管弦乐组曲》 (1886)、《第二交响曲》 (1889)及3部歌剧。他的成名歌剧《伏尔加河上的梦》 (1890)剧本是以N.A.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戏剧作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