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94-07-06~1861-06-23)
加拿大诗人。
生于新不伦瑞克省圣安德鲁斯市,卒于英国利物浦。爱尔兰移民的后裔。父亲于1785年从英国移民到北美殖民地,在英国驻军的粮食供应部门工作。哥尔德斯密斯也是军人,先后在哈利法克斯、圣约翰斯、中国香港、纽芬兰等地服役。退役后到美国,后在英国过退休生活。
他的文学创作生涯不长,但代表作叙事诗《勃兴的村庄》(1825)使他名垂史册。诗作描述了19世纪初大英帝国的北美殖民地新斯科舍地区一个新兴的移民垦荒区的开拓与发展:英国移民们漂洋过海,历尽艰辛。他们在环境恶劣的原始森林中垦荒、种植,建立起这个欣欣向荣的村庄。
诗人的叔祖父是与他同名同姓的英国作家O.哥尔德斯密斯。这位加拿大的侄孙受叔祖父的名诗《荒村》(1770)启发而创作了《勃兴的村庄》,并在卷首向这位祖先致敬。两部诗歌的题目与内容都形成鲜明的对照,相互反衬。英国的叔祖通过《荒村》反映了圈地运动给英国农村带来的灾难;而加拿大的侄孙则在半个世纪之后通过《勃兴的村庄》展示北美新大陆移民的生存状态。英国的叔祖在《荒村》的结尾描述了那些失去财产的英国人登上了漂洋过海的轮船,展望彼岸新大陆充满未知因素和希望的新生活;而加拿大的侄孙接着《荒村》结尾处写起,写这些英国移民跨越大西洋、抵达新斯科舍开始新生活的情形:横渡大西洋时移民的果敢,垦荒者披荆斩棘的艰辛,新建村庄的生机勃勃。伐木工、农民、商贩、医生、教师忙碌但充满活力的生活被描述得栩栩如生,真实感人。作品成功地表现了早期移民拓荒者战胜自然、建立新生活这一加拿大文学的重要传统主题。
《勃兴的村庄》全诗基本上采用了两行对句的形式,即每行四音步,抑扬格,每两行用一韵。这一时期,反映加拿大生活的文学作品多属探险家、驻军军官、传教士、拓荒者及其家属的日记、书信、见闻录、游记等,多数为即兴之作,真正具有文学价值的极少。而《勃兴的村庄》通过模仿和继承传统英国诗歌的题材、结构、韵律,来展现当时英国的北美殖民地新斯科舍的民间风俗和生活风貌,是英国文学的形式与北美殖民地本土内容的巧妙融合,被认为是加拿大殖民地时期的第一部英语诗集,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学、文化价值,也对加拿大本土文学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贡献。不过与作品的范本《荒村》相比,它在技巧和文采上都远逊于后者。
20世纪末期,一些学者以当代的后殖民、生态等批评理论重新审视和解读《勃兴的村庄》,揭示出种种新内涵。如认为诗人是“想通过形式的模仿以遵循他所向往的文明的严整模式”“,把因袭传统视为赋予他所处的社会以文明的力量”,或把哥尔德斯密斯视为一个“执着于道德说教的人”。
哥尔德斯密斯的另一叙事诗《自传》于1943年由后人编辑出版。
• 纽 W H.加拿大文学史.吴持哲,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