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07-09-07~1788-04-16)
法国博物学家、作家。
生于勃艮第省蒙巴尔城的一个贵族家庭,卒于巴黎。布丰从小接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1726年毕业于第戎的耶稣会学院。1739年被任命为国家皇家植物园园长并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53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植物园,并写成巨著《自然史》。他和百科全书派处于同一时代,虽然没有参加启蒙运动,但他关于物种可变性和进化论的思想,在当时有着积极的启蒙作用。
《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共44卷,前后历时55年(1749~1804)完成。前36卷于布丰在世时完成,后8卷由他的学生于1804年整理出版。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几大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他根据大量的实物标本作推论,反对“权威”的臆说,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创见,为后来的科学家引路。经他解释的宇宙里没有上帝的位置,宇宙的主人不是上帝而是人。人是自然界的中心,决定它周围的一切。
《自然史》扉页
布丰提出了地球成因假说,认为地球是太阳与彗星相撞击而分离出的一个块体逐渐冷却而成。这一思想在1779年发表的《自然纪元》一书中得到进一步阐述。他提出地球的形成过程分为 7个阶段,而非《创世记》所讲的那样只有6000年历史,估计地球的历史至少是7万年。他认为地球表面的起伏,诸如山脉、河谷等,都是由于海底受涨潮、退潮以及海流作用的结果,夸大了海洋的地质作用。他研究过许多植物和动物,也观察了一些化石,注意到不同地史时期的生物有所不同。他接受了I.牛顿关于作用于地球上的力学规律也适用于其他星球的论点。他认为大自然应包括生物在内,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指出C.von林奈只注意到物种之间的细微差异,而没有把生物看作自然秩序的一部分。
他是现代进化论的先驱者之一。他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生物变异的原因在于环境的变化,环境变了,生物会发生相应的变异,而且这些变异会遗传给后代(获得性遗传)。相信构造简单的生物是自然发生的,认为精子和卵巢里的相应部分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不赞成先成论而支持渐成论。认为有些物种是退化出来的。他的进化观点遭到教会的强烈指责,迫使他不得不宣布放弃与教义不一致的论点。
布丰作为科学家颇受诋毁,作为文学家却受到普遍的赞扬。他的《自然史》富于感情,其中《自然的分期》是一部史诗,他对狮、虎、熊、豹、狼、狗、狐狸的猎食、海狸的筑堤,用形象的语言作拟人的描写,生动活泼,至今为人们所喜爱。
布丰在《风格论》中提出,一个作家必须将自己的思想载入不朽的文字,始能不为他人所掠夺,而垂于久远。思想是公物,而文笔(即风格)则属于作家自己,科学在不断进步,科学论点肯定要被新研究成果超过,而文章风格却是后人无法代替的。法语中所说的“文如其人”或“文即其人”,是从布丰的名言“风格则是属于个人的”中引申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