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3-10-10~2005-07-06)
法国小说家。
生于法属殖民地马达加斯加的塔那那利佛,卒于巴黎。父亲在他出生几个月后阵亡,他随母亲回到法国南方的故乡佩皮尼昂度过童年。后来到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等地上学,学过绘画,曾想当画家和摄影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骑兵团服役,被德军俘虏后不久逃出,二战后隐居于比利牛斯山的葡萄种植园,这些经历为他写作战争小说奠定了基础。
西蒙最初的几部小说是对前人的模仿,如《作弊者》(1945)模仿A.加缪的《局外人》;《格利佛》(1952)模仿W.福克纳用几个故事重叠而成的手法,题目来自J.斯威夫特的《格利佛游记》;《春天的加冕》(1954)模仿福克纳的断断续续的叙述方式。这些小说都没有引起什么反响。
西蒙的创作风格从《风——重建巴罗克式装饰屏的尝试》(1957)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也就是有了新小说的特色。《风》还有一点情节,描写善良的主人公被逼得走投无路、最后不得不卖掉遗产的过程,表明世界像一个支离破碎的迷宫,人无法掌握自己像风一样变幻不定的命运。小说的副标题显示了西蒙在小说技巧方面所作的试验,就是用一幅幅有立体感的重叠画面,来构成变化无常的现实世界。《草》(1958)不再有连贯的情节,只是通过路易丝与情人的对话,来反映姑母一生的艰苦生活。C.西蒙为新书签名
《弗兰德公路》(1960)描写法军在1940年被德军击败后溃退的情景,这是西蒙亲身经历过的战争场面。小说没有系统的情节,只有一幅幅琐碎的画面和人物的回忆。但是从杂乱无章和混乱模糊的回忆和印象中,读者可以感受到战争的悲剧气氛。骑兵队长雷谢克出身于贵族家庭,他的祖先曾被国王处死。现在这种命运又降临到他的头上,他全军覆没,而更使他痛心的是他年轻的妻子背叛了他。为了维护自己的体面,他故意把自己暴露在敌人的枪口面前,达到了“自杀”的目的。《豪华旅馆》(1962)对物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列举了旅馆里的种种设施,通过主人公的回忆和几个人的议论,来推测杀害圣地亚哥司令官的凶手,但最终也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
西蒙是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始终坚持新小说的创作。《历史》(1967)是一个人在一天之内活动的记录;《法萨尔战役》(1969)写凯撒与庞培在希腊法萨尔进行的战斗;《三折画》(1973)包括三个故事,用三组场景反映了在现实生活中被掩盖的偷情和贿赂;《农事诗》(1981)是三个人物对三次战争的回忆,把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的战争与20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相提并论,突出了战争的悲剧性。西蒙为此运用回旋式的小说框架,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使三个不同时代军人的命运相互交织,充分显示出人物命运的相似性。《百年槐树》(1989)通过两个家族在百年间的兴衰,同样描写了战争的残酷性。在生长着一棵百年槐树的古宅里,100年前住着拿破仑麾下的一位将军。他在战败后自杀了;他的孙女嫁给了一个军官,军官在1914年战死了;25年后,他们的儿子又C.西蒙获诺贝尔文学奖坐上了开赴前线的列车,预感到死亡的来临。《有轨电车》(2001)以西蒙家乡某小城从海滩通向城里的有轨电车为纽带,以回忆录的方式,写出了作者在电车内及沿途15千米的所见所感。
西蒙本人参加过战争,所以他的作品中以战争场面居多。他在描写战争时大量运用了新小说的手法,如颠倒时空的跳跃性的叙述、取消人称和情节的连贯性、运用回旋式的结构、不分段落的句子、绘画式的场面等。正因为“西蒙在对人类生存条件的描写中将诗人和画家的创造力与对时间的深刻意识结合在一起”,所以他在1985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