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2-07-24~1870-12-05)
法国作家。原名亚历山大·仲马。
生于巴黎附近的维莱科特雷,卒于迪耶普附近的皮伊。他的名字是亚历山大·仲马,与他的私生子同名,因而世人以“大”“小”对他们父子加以区别。大仲马的父亲是个混血儿,18岁时从圣多明各来到法国,后来在大革命中屡建战功,成为共和国的著名将领,是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1798年他随拿破仑远征埃及,因对拿破仑的野心不满而回国。途中遇到风暴,避入已经复辟的那不勒斯海港,被捕入狱后备受折磨,回到法国时几乎成了残废,44岁就去世了。
位于法国巴黎的大仲马墓大仲马继承了父亲健壮的体魄和超人的勇气,酷爱打猎、击剑、跳舞等活动。他在家乡的大森林里度过了童年,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在书法方面才华出众。在父亲生前好友的帮助下,他当上了奥尔良公爵办公室的抄写员,利用这个机会刻苦钻研各种知识,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为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27年,英国剧团到巴黎演出W.莎士比亚的戏剧,使大仲马第一次“在戏剧中看到了使男人和女人战栗的真实激情”,认识到必须大胆地把被古典主义压抑的狂暴激情搬上舞台,才能获得打动观众的戏剧效果。1829年2月11日,他的历史剧《亨利三世和他的宫廷》在法兰西剧院首次上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大仲马从此成为浪漫主义文坛上的明星,他彻底抛弃了古典主义的三一律,把爱情置于理性之上,共创作了《安东尼》(1831)等88个剧本。
七月革命爆发后,大仲马投入推翻波旁王朝的战斗。因为与新国王产生分歧,他从1832年开始常到国外旅行,沿途观察风俗人情,收集奇闻逸事,撰写游记,为以后的小说创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法国在七月王朝时期开始了工业革命,印刷业和新闻业迅速发展,报刊读者大量增加,报纸上的文学专栏和连载小说应运而生。这种小说每日一段,结尾时留有悬念,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使人爱不释手。大仲马在这方面充分发挥了他的天才,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巧,把历史题材写成通俗生动的故事在报上连载。1844年《三个火枪手》的巨大成功,奠定了他作为历史小说家的声誉。另一部通俗小说《基督山伯爵》的魅力,则使他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小说专栏作家。
《三个火枪手》续篇《二十年后》中译本封面
大仲马的小说多达300卷以上,主要包括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叙述达达尼昂一生事迹的三部曲,即《三个火枪手》及其续集《二十年后》(1845)和《布拉日隆子爵》(1848~1850)。第二部分是描写纳瓦尔的亨利的三部曲,即《玛尔戈王后》(1845)、《蒙梭罗夫人》(1846)和《四十五卫士》(1848)。第三部分反映法国君主政体的腐败和灭亡过程,如表现法国大革命前夕社会状况的《王后的项链》(1849~1850),描写法国大革命的《红屋骑士》(1845~1846)、《昂热·皮都》(1851)和《夏尔妮伯爵夫人》(1852~1855)等。此外大仲马也写了许多单本的历史小说,如《阿芒塔尔骑士》(1842)、《女人的战争》(1845~1846)、《黑郁金香》(1850)、《冰屋》(1860)和《铁面人》(1867)等。
大仲马的小说大多是他在19世纪40年代以后与历史教师奥古斯特·马盖合作的。他们的合作引起过一些非议,不过他极为勤奋,每天写作10个小时,而且才思敏捷、一挥而就。巨额的收入使他成为百万富翁,但他挥金如土,总是入不敷出,最后穷困潦倒,在迪耶普市附近小仲马的家里去世,遗体在1872年迁葬到家乡维莱科特雷。
2002年11月30日,大仲马的遗骸被从维莱科特雷迁入巴黎的先贤祠,标志着他被公认为法国第一流的大作家。J.希拉克总统赞誉他是法兰西语言文化在世界上最好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