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数千年沉淀积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那些蕴藏其中适应时代发展的思想精华和文化精髓,被赋予的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具有当代价值的新内涵。
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淀形成深远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蕴藏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等,凝聚着丰富经验智慧,代表着深沉价值追求,涵养着独特精神气质,历经数千年淬炼、洗礼和传承,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建设形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2022年10月16日,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这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明了方向,对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10月23日,习近平在二十届一中全会上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充分吸收其中蕴含的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格物究理的思想方法、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的重大论断。2023年6月2日,
2023年10月7~8日,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赓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重要之源的高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内涵,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适应时代发展的思想精华和文化精髓,结合时代条件和实际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发展,不断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展示其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独特魅力。深入挖掘、系统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藏的深厚时代价值,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具有重要时代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与其历史文化传统紧密相关,中国式现代化深受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滋养,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决定了中国实行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赓续中华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上长出来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文明所滋养,与中国实际相符合,最终为中国人民所选择。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底气和坚定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丰厚历史文化滋养,赋予其思想和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很多思想和理念,例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恒久时代价值,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了重要思想资源,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基础、文化根基和文明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坚持和推进“两个结合”,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不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必将越走越宽广。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来引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不断从内心深处激励和鼓舞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奋勇前行。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从中共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到中共十九大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再到中共二十大进一步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可见中共中央就推动文化自信自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针对性强、阶段性明确的重大战略部署,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文化自信是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规律和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坚持自信自立、开放包容、守正创新,努力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源头活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含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深刻反映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深刻体现新时代的时代精神、价值观念,深刻回答在新时代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
立足新时代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贯穿融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的共同精神纽带,使人们在“日学而不察,日用而不觉”中自然而然地提升道德水平、文明素养和精神境界,推动形成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社会风尚,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中华文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民族特点的文化,也形成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为解决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提供重要启迪。
中华文化以和合理念为精神内核,秉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追求“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高远理想,推崇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都反映出中华民族追求和平、崇尚和谐的天下情怀与道德品格,为建设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维护国际秩序提供了中国智慧,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创造性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新理念,倡导全球治理观、正确义利观、安全观、发展观、合作观、生态观等重要理念,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包容、和平的精神底色,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完善全球治理、建设更加美好世界提供中国方案,也必将给世界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注入更多正能量。
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国共产党的世界情怀,融合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中方通过实际行动,携手全球各国,为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不懈努力。
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与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人类共同利益为交汇点,凝聚起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为时代发展提供正确指引,为人类文明作出中国贡献。
小学生在操场上跳起中国传统太平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