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知跃迁。是一种科技突破创新主导、生产要素整合配置、产业结构深化转型的先进生产力。
2023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2024年3月,习近平在全国两会上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进一步阐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是在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的互动互促中发展形成的,其核心要素是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传统生产力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主要以机械化、电气化为特征的生产力形态。传统生产力是以物质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不可持续的旧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伴随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的出现,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技术为主导的生产力,是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型的新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技术逻辑,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类脑智能、数字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
新质生产力着眼于一种新的国内形势和国际局势,强调新的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强调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引领,是一种价值引领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注重经济发展的动能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质变、强调
新质生产力要求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统筹推进。教育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科技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人才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施主体。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教育驱动、科技驱动和人才驱动。
新质生产力要求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前沿研究、以颠覆性技术与维持性技术、包容性增长与规范性发展、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短期绩效与长期绩效的辩证统一。新质生产力要求统筹好土地、劳动、资本、技术和数据等全生产要素,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要素;技术、人才、信息、数据等渗透性要素,对那些具有高投入、高风险、不确定性的新技术、新产业保持包容心态,加大以新兴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重视实体经济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作用,进一步约束和优化好虚拟经济,将长期与短期绩效指标有机结合,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高水平、高品质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当代中国实践的新发展,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新要求,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中国综合竞争力的新动能。
沈阳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图为2022年4月28日拍摄的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