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国家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等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重要举措。
2008年6月,国务院颁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确定“激励创造、有效运用、合理保护、科学管理”的指导方针,提出到2020年把中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国家的战略目标。这是中国首次从战略的高度全面谋划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对知识产权制度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全面提升知识产权综合能力,知识产权局、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外交部等多部门于2014年12月联合印发《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认真谋划我国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发展路径,努力建设知识产权强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以来,中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水平大幅提高,已成为知识产权大国,但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特征明显,保护不够严格、侵权易发多发等问题仍然突出。针对上述情况,国务院于2015年12月印发《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确立了4条基本原则、明确了5条重要举措,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责权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知识产权体制机制,知识产权大国地位得到全方位巩固,为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2018年3月,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整合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职责、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商标管理职责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原产地地理标志管理职责,重新组建了国家知识产权局。
2019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挂牌成立,国家层面知识产权案件上诉审理机制正式运行。
2020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举行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当前中国正在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知识产权工作正在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必须从国家战略高度和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求出发,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促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发布,提出“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10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提出要以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主线,以建设知识产权强国为目标,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
《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将知识产权强国的主要特征归纳为“制度完善、保护严格、运行高效、服务便捷、文化自觉、开放共赢”。
中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分为两个阶段:①到2025年,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社会满意度达到并保持较高水平,知识产权市场价值进一步凸显,品牌竞争力大幅提升。②到2035年,中国知识产权综合竞争力跻身世界前列,知识产权制度系统完备,全方位、多层次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的国际合作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基本建成。
中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重点工作涵盖6个方面:①建设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知识产权制度,包括构建法律体系、管理体制、政策体系、新兴领域和特定领域知识产权规则体系等。②建设支撑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包括健全司法保护体制、行政保护体系、协同保护格局等。③建设激励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市场运行机制,包括完善高质量创造机制、健全运用机制、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等。④建设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加强公共服务供给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建设,建立信息服务模式等。⑤建设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人文社会环境,包括尊重知识产权文化理念、构建知识产权文化传播矩阵、营造知识产权人才发展环境等。⑥深度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包括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构建多边和双边协调联动的国际合作网络等。
2021年4月26日,浙江诸暨市场监管局的工作人员在袜业市场设摊开展知识产权宣传
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是中国面向知识产权事业未来发展作出的重大顶层设计,对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 习近平.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求是,2021,(03).
• 申长雨.开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新征程.学习时报,2021-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