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话剧团体。
1949年4月16日成立于北京。前身是1941年在延安成立的延安青年艺术剧院。1942年,延安青年艺术剧院和部队艺术学校合并组建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深入部队驻地进行创作演出。抗日战争胜利后,部分联政宣传队和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人员转战东北,成立东北文艺工作团第二团。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第二团进关抵达北京,成立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直属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领导,廖承志为首任院长。1953年,剧院归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历任院长吴雪、舒强、毛金钢、石维坚、林克欢。
剧院始终把青年作为艺术创作的服务主体,尊重当代人的审美追求,创造当代人的舞台艺术形象。剧院上演了众多优秀作品,在话剧舞台上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代表剧目有《抓壮丁》《在新事物面前》《霓虹灯下的哨兵》《魔方》《火神与秋女》等反映现代生活的作品。剧院还演出了一批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其中有《爱国者》《刘胡兰》《红色风暴》《豹子湾战斗》《杜鹃山》以及第一次在舞台上塑造周恩来形象的《转折》、贺龙形象的《曙光》等。剧院也注重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的重要作品和优秀历史剧,《一代风流》《捉刀人》《屈原》《关汉卿》《李秀成之死》《风雪夜归人》都曾被搬上剧院舞台。另外,剧院还上演过《保尔·柯察金》《钦差大臣》《尤利乌斯·伏契克》《万尼亚舅舅》《沙恭达罗》等国外的优秀戏剧作品。
在长期的艺术交流与实践中,剧院曾系统地学习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还曾到印度、日本、德国、阿根廷、法国、美国等地进行学术访问并与艺术家进行探讨,特别是通过《伽利略传》和《高加索灰阑记》的排演,对布莱希特的演剧方法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和实验。剧院经常邀请不同艺术风格的导演艺术家来剧院排戏,扩大和丰富自身的表现能力,使剧院在艺术建设上既重视博采世界各国演剧方法之所长,又注重发展民族话剧艺术的优秀传统。剧院拥有一批非常优秀的艺术家,如导演吴雪、金山、孙维世、陈颙、张奇虹、严忠颖等,编剧王正、邢益勋、白峰溪、曹灿、王景愚、田芬等,演员石羽、路曦、雷平、邵华、杜澎、冯汉元、王尚信、孙才华、刘信义、宋洁、丁嘉丽、张秋歌、杨青等,舞台美术家张正宇、陆阳春、陈永倞、毛金钢、周正、徐启光等。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具有鲜明的艺术创作风格,在中国话剧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2001年,剧院与中央实验话剧院合并成为中国国家话剧院。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出现代话剧《红鼻子》剧照
• 林克欢.青春艺境薪火相传——纪念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建院50周年.新文化史料,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