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06-13~1967-08-02)
中国电影事业家、导演。字焕章。
生于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卒于上海。少年时家贫,辗转在上海、新加坡谋生。1918年,任职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对电影产生浓厚的兴趣。1922年,与顾肯夫联合创办中国最早的电影刊物《影戏杂志》,在译介外国电影知识的同时,创译“导演”“明星”等电影专业词汇,影响较大。1923年,开始电影创作,他开设了一个专为各电影厂办理广告业务的“商社”,并以“商社”的名义,创办了电影刊物《影戏半月刊》。1924年,加入大中华影片公司,创作了《人心》《战功》等电影剧本。
1925年起,任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制片部长兼导演。由其担任编导、分镜头或字幕说明的影片主要有《小厂主》《殖边外史》《美人计》《透明的上海》《柳暗花明》等。1931年,任联华影业公司第二制片厂厂长,相继参与组织摄制了《共赴国难》《小玩意》《渔光曲》《都会的早晨》《新女性》《大路》和《浪淘沙》等优秀影片。1936年1月,担任华安影片公司总厂厂长,其间推动组织了《狼山喋血记》《春到人间》《摇钱树》和《王老五》等十余部影片的摄制活动。这些影片大多关注时代与社会现实问题,具有较高的艺术质量。1938年10月,出任华联摄影场经理。1939年,在“合众”“春明”“大成”等影片公司担任行政管理、人事工作。1946年,任文华影业公司常务董事兼厂长,随后相继领导摄制了《不了情》《母与子》《假凤虚凰》《太太万岁》《艳阳天》《小城之春》等多部影片,制作态度严肃。
1949年10月,担任改组后的文华影片股份有限公司顾问。1952年1月,上海电影业公私合营,被任命为国营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第一摄影场主任。1957年,担任上海电影制片公司顾问,后任上海市电影局顾问。他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视为集编辑、翻译、制片、导演、经理、厂长等角色于一身的“多面手”。
《小玩意》剧照
《渔光曲》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