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纳,E.-L.
最后更新 2021-07-20
(1921-12-05~1995-07-07)
芬兰诗人、剧作家。又译E.-L.玛内尔。
生于赫尔辛基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卒于坦佩雷。父亲是出版社编辑。她受过6年中等教育,当过保险公司职员和出版社编辑。1946年走上职业作家道路。作品有诗歌、小说和剧本。
她的诗集以简洁、清丽的文字写出了人类的孤独感和失落感。第一部诗集《黑与红》(1944)和第二部诗集《似风或云》(1949)都十分出色,但并未引起文坛重视。20世纪50年代中期,正当芬兰文坛就现代主义文学进行热烈辩论时,玛内尔出版了第三部诗集《这次旅行》(1956)。这部诗集冲破芬兰传统诗歌形式,概念上也是非逻辑的,但是由于她写得十分优美,富有音乐感,作品获得极大成功。60年代,玛内尔对国际上出现的把核科技与外交政策相结合的强权政治感到不满,发表了诗集《俄耳甫斯之歌》(1960)。1968年又发表了不满苏联军队出兵捷克的诗集《假如悲伤消散》。
20世纪60年代开始戏剧创作。剧作多关注女性或其他边缘群体,语言既幽默调皮又疯狂怪诞,极具表现力。诗剧《爱神和赛琪》(1960)以隐喻的方式表达了女人被死神附体的命运。《五月雪》(1967)和《烧糊了的橙子》(1968)均表现女性的被动性。在曼纳的剧作中,对话往往意味着压迫和被压迫的对抗,而非相互交流。因此,剧中的主人公或者自言自语,或者静默,或者缺席。如在曼纳的后期剧作《卡斯帕尔之夜,或卡斯帕尔·毫泽尔的故事》(1984)和 《奥赛罗在沙巷》(1987)中, 主人公皆死于暴力,成为无法言说的静默者。曼纳还将德国剧作家G.
扩展阅读
• 张文华.芬兰文学简史.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词条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