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9世纪开始出现戏剧和文学作品。
主要存在着宗教剧和世俗剧两种戏剧形式。
宗教戏剧以圣经教义为题材的中世纪戏剧的统称。在9世纪前后,出现了以耶稣受难、天使向圣母及使徒显灵、耶稣升天为内容的祭祀剧。10世纪前后,以圣经故事和天主教教义为题材的戏剧形式逐渐形成。13世纪开始出现有情节的故事表演,如《亚当的故事》,并出现先以歌颂圣母为主、后亦讴歌使徒的奇迹剧。到14世纪,一切宗教题材的戏剧都被称为神秘剧。
中世纪宗教剧演出时的剧场
神秘剧先是在教堂内配合弥撒形式进行演出,也在圣诞节、复活节等重大庆典上演出。13世纪时,演出由教堂内移至教堂外广场上举行。最早的表演者是僧侣、修道士和神学院学生,用拉丁语演出。随着戏剧走出教堂,演出对象从善男信女扩大到广大民众。教会为了取悦于民和适应露天场地演出,不断增强戏剧表演的成分,在广场上演出时开始搭台。演出原则是戏剧情节与地点同时变化,或将代表地点的全部布景并列置放台上。地狱、天堂各居一端,中为尘世。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17世纪上半叶。
13~14世纪市民阶级逐渐发展壮大,他们的情趣喜好开始在戏剧中有所表现,平民的代表小丑在戏剧里的重要性逐渐显露。在愚人节、国王喜庆日等狂欢场合里,杂耍艺人、游吟诗人编排了不少描写世俗生活的闹剧。这时期的神秘剧以讴歌耶稣、圣母、圣灵为其表,以表现尘世生活为其里,已经初具人情意味。神秘剧流传下来数十部,最著名的为《耶稣受难神秘剧》《圣母奇迹剧》等。
随着城市的繁荣和市民阶级的壮大,中世纪中叶产生了市民戏剧。宗教戏剧、古希腊罗马文化以及学校教育对世俗戏剧有一定影响,流浪杂耍艺人和哑剧演员技艺的流传是市民戏剧产生的重要因素。13世纪时,阿拉斯城成立了杂耍艺人行会,法国最古老的喜剧于此出现。J.博代尔的神秘剧《圣尼古拉之剧》是第一部充满世俗生活情趣的宗教戏剧,市民戏剧的喜剧特色十分浓厚。亚当是13世纪杰出的喜剧家。他努力表现时代风貌和社会现实,他的牧歌式戏剧《罗班和玛丽蓉的故事》歌颂一对机智勇敢的牧羊青年男女如何挫败贵族骑士的破坏而结为良缘。这种诗体说白加唱的形式被视为喜歌剧的先驱。他的《叶棚剧》讽刺犀利、语言诙谐,被称为14世纪出现的愚人剧的雏形。皮卡第地区是市民戏剧的摇篮,喜剧形式的世俗戏剧在这里获得巨大发展。
15世纪以后,戏剧行会纷纷出现,“无忧少年”与“拉巴佐什”最负盛名,对世俗戏剧起了推动作用。这时,世俗戏剧体裁多种多样,有戏剧化寓言剧、愚人剧、牧歌式戏剧、闹剧、道德剧和由同一演员以变换声调、表情来表现人物矛盾冲突的独脚戏等形式。戏剧还是此时市民表白自己见解的唯一形式,因此往往在剧中抨击时弊,例如戏剧独白《巴尼奥莱的自由射手》便是对法王查理七世于1448年建立祸害百姓的自由射手卫队的直接抨击。世俗题材的神秘剧为数亦不少。
巴黎愚人剧组织首领P.格兰戈尔的代表作《愚人王子与傻大妈》全力支持法王路易十二对教皇的斗争,表达了新兴市民阶级盼望王国安定统一的愿望。1512年此剧于巴黎首演,轰动一时。
闹剧《巴特兰律师的闹剧》被誉为15世纪市民戏剧代表作。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开始在剧作中出现。
1623年塔巴兰剧团在巴黎街头太子广场搭台演出
15~16世纪,宗教战争在法国此起彼伏,宗教戏剧日渐衰微。1548年11月7日,巴黎议会下令停止演出神秘剧,宗教戏剧受到致命打击。这是文艺复兴运动在戏剧领域取胜的标志。市民戏剧行会众多,封建贵族逐渐脱离市民戏剧演出活动,从而出现了以喜剧为主的市民戏剧与贵族文人戏剧的分化。
J.
1630年左右的法国集市戏剧(木刻)
16世纪意大利即兴喜剧和西班牙以爱情与命运的矛盾为主题的传奇文学传入法国,对宫廷文人戏剧产生了一定影响。广大市民则继续欣赏集市上的闹剧演出。喜剧逐渐成为传奇、抒情诗歌和现实主义描写的混合物,既不体现资产阶级的要求,也不表达广大市民的愿望。16世纪的悲剧是诗体剧,喜剧有诗体亦有散文体,从形式到内容都还不成熟,处于向古典主义戏剧的过渡阶段。
17世纪是法国君主专制的绝对王权全盛时期,在文艺和思想领域古典主义占主导地位。这时期戏剧成就突出,人才济济,对后世的法国戏剧影响深远。
古典主义戏剧的前期代表人物是A.阿尔迪,他写有近700部悲剧、悲喜剧和牧歌式戏剧,有51部传世。他使悲剧更接近舞台,并在剧中探讨情节的一致性。J.梅莱列的《索福尼斯贝》是按“三一律”写成的第一部悲剧。
P.
J.
1625年左右出现巴罗克喜剧。P.斯卡隆的喜剧创作以滑稽怪诞著称,反映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观点。市民戏剧衰落之后,即兴喜剧、木偶戏和喜剧表演是共同占据集市演出场地的重要剧种,并对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形成产生影响。
17世纪法国戏剧演出时的海报
15世纪行会演剧活动兴盛,16世纪出现职业演员剧团。1629~1680年,国王的喜剧演员剧团一直在勃艮第府演出。1629年鲁昂流动演员剧团莅临巴黎,在当时显贵僧侣聚居的马莱街区演出,并建立了马莱剧院。
法国喜剧演员把中世纪闹剧和愚人剧的表演方式保存下来并予以发展。戈蒂埃-加吉尔组织的三人喜剧表演于17世纪初,在勃艮第府演出轰动巴黎。这些喜剧演员的精湛演技和巧妙的喜剧构思直接影响着喜剧创作和表演技巧的发展。
17世纪法国意大利喜剧典型人物司卡潘画像
莫里哀是古典主义时期现实主义喜剧的创建者。他是剧作家、剧团经理,又是导演、演员。他创作了几十部喜剧,其中最杰出的有讽刺贵族“沙龙”矫揉造作风习和资产者附庸风雅的《可笑的女才子》(1659)和《太太学堂》(1662),批判宗教势力伪善的《达尔杜弗》(1664)和批判贵族阶级荒淫无耻的《唐璜》(1665),揭露资产者吝啬贪婪本性的《吝啬鬼》(一译《悭吝人》,1668),赞扬仆人比主人机智、蔑视封建等级观念的《司卡潘的诡计》(1671)等。他的喜剧爱憎分明,思想激进,同情民众,具有民主主义思想,法国18世纪的文学艺术是在资产阶级启蒙思潮直接推动下发展的。古典主义作品的演出持续不断,1680年法兰西喜剧院成立且极为活跃。同时,“启蒙时代”的戏剧亦以其鲜明特色面世。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吝啬鬼》剧照
在教皇露天剧场演出《唐璜》的场面
A.R.
以D.狄德罗和伏尔泰为代表的启蒙戏剧的共同点是借笔下人物直接传播启蒙思想。
伏尔泰遵循古典主义“三一律”创作法则,以写诗体悲剧为主,题材广泛。主要特征是表述启蒙思想家的战斗精神,攻击君主政体及教会势力。主要剧作为《布鲁图斯》(1730)、《扎伊尔》(1732)、《凯撒之死》。勒坎、A.勒库弗勒等人以出众演技为伏尔泰悲剧的演出作出贡献。
百科全书派主将狄德罗是启蒙戏剧理论奠基人。他写过《私生子》(1757)等3部剧本和许多重要戏剧论文。 他主张打破古典主义传统的悲剧喜剧之分,建立实际上是市民戏剧的“严肃戏剧”,后人称之为“正剧”。他还十分重视表演艺术,著有《谈演员的矛盾》(1777),专门讨论演技。狄德罗在戏剧理论上的建树具有划时代意义。
P.-A.C.de
这时期,巴黎的重要剧院有法兰西喜剧院、意大利喜剧院和喜歌剧院。舞台上的一项重大变化是:自中世纪宗教戏剧演出沿用下来的并列置放布景被取消,改为按幕按场改换绘景。舞台机械装置有所发展,灯光照明亦有改进。1784年法兰西喜剧院公演《费加罗的婚姻》时,首次用油灯为舞台演出照明。绘景服装华丽。
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产阶级意识到戏剧作为宣传手段在革命中的作用,提出“戏剧应该教育民众”的口号。革命派还有意建立人民剧院。1791年1月31日,立宪议会宣布取消王室的戏剧审查制度,允许演出自由。本年内有数十家剧院呈请开业,其中的共和国剧院以专门演出支持革命的新剧目而闻名。这时期创作了大批配合或直接宣传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悲剧和时事剧。资产阶级革命使演员终于获得了公民权,彻底结束了过去受歧视被侮辱的悲惨处境;还成立了保护剧作者合法权益的剧作家协会。
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拿破仑执政后,于1802年决定为法兰西喜剧院恢复政府津贴及原有特权。1806年颁布政令,宣布法兰西喜剧院、歌剧院、喜歌剧院及皇后剧院为主要剧院。1812年发布关于法兰西喜剧院组织管理原则的命令,使戏剧大为繁荣。19世纪初,欧洲其他国家戏剧传入法国,加速了法国浪漫主义戏剧的形成。
浪漫主义戏剧要求创作自由,强调个人感情,借历史传统题材反映社会现实。1827年,V.雨果在剧本《克伦威尔》序言里清算了古典主义。从此浪漫主义戏剧在法国剧坛占了统治地位。1829年,大仲马的历史剧《亨利三世及其宫廷》(1829)和A.de
1830~1846年是浪漫主义戏剧鼎盛时期。1830年的七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大资产阶级掌握政权。这时,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人道主义思想的进步作家开始意识到艺术的“社会职能”。这种思想在雨果的《艾那尼》《逍遥王》《吕伊·布拉斯》,维尼的《夏特东》,大仲马的《安东尼》等剧中都有程度不同的表露。
浪漫主义戏剧代表作家是雨果和A.de
伴随着浪漫主义戏剧的演出,导演出现了。画家、服装设计家为使演出更接近于真实也作出了贡献。浪漫主义戏剧还对歌剧、芭蕾舞剧产生了深远影响。
H.de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巨著《人间喜剧》对当时戏剧有所影响。他的剧作《做纸花的姑娘》《继母》等亦于1851年前相继演出。
在喜剧领域里,19世纪初情节剧十分流行,代表作家为R.-C.G.de皮塞雷古。浪漫主义极盛时期,出现了结构精巧的佳构剧,代表作家E.
F.-J.
剧作《艾那尼》的剧照
第二帝国时期,戏剧的商业化进程趋于完成,巴黎的戏剧生活十分活跃,歌剧、轻歌剧也很繁荣。E.奥吉埃、V.
小仲马的剧作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当时社会问题,代表作《茶花女》(1852)反映交际花、高等娼妓的所谓“半上流社会”问题,《金钱问题》(1857)和《私生子》(1858)也触及资产阶级社会问题。奥吉埃代表作《普瓦里埃先生的女婿》(1854)肯定资产阶级伦理道德。多产作家萨尔杜是斯克里布佳构剧创作手法继承人,并且发展到蔑视历史真实、只求技巧运用的地步。拉比什是通俗笑剧代表作家,代表作有《意大利草帽》(1851)等。他们基本上是迎合资产阶级观众趣味的喜剧作者。
É.
E.
18世纪的集市剧院全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条件发生巨大变化,文学戏剧领域产生了各种流派、思潮。自然主义戏剧,在表演和导演方面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以A.
商业戏剧主要在巴黎繁华地区的林荫大道上建立的商业性剧院里演出,林荫道戏剧因而得名。明星制于此时出现,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林荫道戏剧是通俗戏剧,以上演市俗喜剧为主,剧作家往往专为某明星写戏。S.
小仲马剧作《茶花女》剧照
19世纪工人运动遍及欧洲大陆,思想进步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同情劳苦大众。法国出现了人民戏剧的口号,宗旨是针对专门取悦资产阶级的林荫道戏剧和歌舞杂耍,建立广大民众能受到教育和普及戏剧艺术的剧院。1892年,第一座人民剧院在伏日山区建立,当地工人用方言演出莫里哀的《屈打成医》。著名小说家、戏剧家罗曼·罗兰积极为建立“寄希望于人民”的“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一种新的戏剧”而奔走。他创作的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剧如《群狼》(1898)、《七月十四》(1902)和《丹东》(1899)都间接反映了他的人民戏剧思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戏剧状况基本上是19世纪的延续。以上演文学性剧作著称的剧院有安托万剧院、艺术剧院,还有J.
1919~1939年这20年里,科波的老鸽巢剧院的艺术实践对当代法国导演表演艺术有深远影响。C.
流派种类繁多是这20年的又一重要特点。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神秘主义对法国戏剧影响最为突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引人瞩目的戏剧创作倾向是存在主义戏剧。J.-P.萨特的《苍蝇》(1943)借古喻今,讽刺德国侵略者没有好下场;《禁闭》(1944)提出“他人就是地狱”,从理论上阐释了人的存在的荒诞性。他的其他名剧还有《死无葬身之地》(1946)、《恭顺的妓女》(1946)等。A.加缪的《误会》《卡利古拉》也是产生过一定影响的存在主义名剧。
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兼演员阿尔托是超现实主义者。他是“残酷戏剧”理论创始人,《戏剧及其两重性》为其代表作。他的戏剧理论对50年代以后一些戏剧家,诸如法国的E.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出现的荒诞派戏剧摈弃传统戏剧创作手法,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特色。代表作家有贝克特、尤内斯库、A.
J.
J.
J.-L.巴罗是与维拉尔齐名的著名导演表演艺术家和戏剧活动家,擅长哑剧表演,是公认的先锋派大师。他与同为演员的妻子M.雷诺曾率领自己组织的雷诺-巴罗剧团奔赴世界各地演出。20世纪的其他著名演员有皮托耶夫演员世家。女演员有马利·贝里、M.卡萨列斯、E.波贝斯库、雷诺。优秀男演员首推表演大师G.
20世纪50年代后,在布莱希特的叙事戏剧和阿尔托残酷戏剧理论的双重影响下,法国戏剧在进一步介入社会现实的同时,也出现越来越远离文本且越来越以导演为中心的倾向。其中的优秀者有集导演、演员、剧作家于一身的R.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法国戏剧进一步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布鲁克、姆努什金等老当益壮的戏剧大家虽然创作速度有所放缓,但推出的作品更具艺术魅力,如前者的《西装》(1999)、《希兹尉·班西死了》(2007)、《为什么,为什么》(2010),后者的四部曲《阿特柔斯家族》(1990~1992)、《最后的沙漠驿站》(2003)、《疯狂愿望的船难》(2010)。而维泰兹、普朗雄、谢罗等人的相继离世无疑对法国当代导演艺术的发展造成了损失。虽然如此,导演们依然雄居于法国戏剧舞台,掌控着从国家到地区各级剧院的权力,无论是外省还是首都概不例外,尤以为数不多且又集中于巴黎的国家剧院最为突出。J.萨瓦利、M.马勒夏尔、J.拉威利等人堪称这一现象的代表,各自在所领导的剧院内进行着导演实验,个人风格往往成为剧院的标志。戏剧外省化的成果进一步显现,各地国家戏剧中心纷纷建立,地区戏剧中心更是遍地开花,甚至远离本土的海外省也不例外,如位于印度洋上的留尼汪省等。
世纪之交的法国戏剧在延续辉煌的同时,也蕴藏着困难与危机。阿维尼翁戏剧节1996年的几欲搁浅、2003年的被迫关闭以及2014年的开幕大戏被取消等都是这种危机的表现。除了国家的文化体制等外在原因之外,法国戏剧创作内在的矛盾也十分尖锐。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导演专制现象在新世纪依然如故,领导全国各级剧院的大多为导演出身,像J.-M.里伯这样以剧作家身份于2002年入主巴黎圆点剧院者纯属凤毛麟角。诚然,中青年导演如S.布朗什维格、S.诺尔代、J.贝洛里尼等新人的崛起为繁荣法国当代戏剧,尤其是导演艺术作出了贡献,但也使得原本存在的剧本危机进一步加剧,原因依然是这些导演注重舞台形式超过剧作内容,更愿意将精力投注在经典剧作的演绎上。
令人欣慰的是,剧作家们从不自暴自弃。20世纪末,年逾古稀的剧作家维纳威尔挺身而出,呼吁社会对法国剧作状态予以关注,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媒体人出身的L.阿图恩通过其创办的“开放剧社”与“国家当代剧作中心”几十年如一日地扶持当代戏剧作品。与以往相比,剧作家不再囿于室内苦思冥想,而是积极参与表导演实践,在实践中创作。如集编导于一身日后成为国立剧院院长的A.弗朗松、习惯自编自导的J.鲍默拉以及演员出身并为演出而写作的Y.雷扎等。与视觉艺术和多媒体艺术相结合的导演艺术一样,新世纪的法国戏剧写作也日益多样化。剧作家曾经高昂的政治热情大大降低,意识形态的烙印逐渐消失,个性化的探索完全取代了以往的流派概念。M.道区、J.-P.温泽尔、J.拉萨勒等日常戏剧代表的写作手法与原先相距甚远。B.-M.科尔代斯则以几近古典的结构与语言表现出多元世界中文明冲突中的边缘人的心理状态,感情充沛、诗意盎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位剧作家J.-L.拉戛尔斯,其剧作是目前法国上演最多者之一。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V.诺瓦利那, 将语言在戏剧中的首要地位重新加以突出。之后则有S.瓦莱蒂等人进一步通过文字游戏彰显语言的功能。再之后F.泽勒异军突起,其剧作《父亲》(2012)在上演之后好评如潮,2014年以来在全世界获得多项殊荣,其中包括莫里哀优秀剧作奖、美国托尼剧作奖等。
纵观法国戏剧1000余年的发展演变,法兰西民族特色极为鲜明。古典主义戏剧通过高乃依、拉辛的悲剧和莫里哀的喜剧展示了法兰西封建文化的辉煌灿烂;启蒙时期的戏剧奠定了资产阶级戏剧的基础,为最终打破古典主义桎梏做好了准备;19世纪以后,随着浪漫主义、写实主义等流派的出现,现代主义戏剧开始萌芽;至20世纪更是精彩纷呈,如果说前半期各种流派竞相争艳,后半期则是更为彻底地打破了传统,融入进所谓“后现代”戏剧洪流之中。法国戏剧作为世界戏剧大家庭中的佼佼者,法国戏剧对欧美乃至整个世界的戏剧艺术依然有着巨大影响。
• Léon Moussinac.Le thé âtre des o rigines à nos jours.Paris:Amiot Dumont,1957.
• Paul-Louis Mignon.Panorama du théâtreau XXеsiècle.Paris:Gallimard,1978.
• Michel Corvin.Le théâtre nouveau en France.Paris:Pres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1980.
• 廖可兑.西欧戏剧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 陈世雄.现代欧美戏剧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