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71-04-16~1909-03-24)
爱尔兰剧作家。
生于都柏林附近一个基督教徒地主家庭,因患淋巴癌卒于都柏林。幼年丧父。青少年时表现出对大自然和故乡山川的浓厚兴趣,常独自到户外采集昆虫标本,养成孤独的性格。1888~1892年同时在都柏林三一学院和爱尔兰音乐学院学习,并钻研爱尔兰语言和古代文化。1892~1894年在德国进修音乐,1894年开始写作。1896年在巴黎接受W.B.叶芝的劝告,从1898年起每年都回到爱尔兰度夏,连续5年到阿兰群岛体验农村生活。他在岛上的生活成为他戏剧创作的源泉。
在爱尔兰,辛格投入了以叶芝为中心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并和叶芝以及格雷戈里夫人于1902年共同创办了爱尔兰民族文学剧院。自1902年起,在短短的几年里,辛格写出了《狭谷的阴影》(1903)、《补锅匠的婚礼》(1902)、《圣泉》(1905)、《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1907)、
喜剧《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优秀的爱尔兰剧本。写青年克里斯蒂·马洪来到马耶村,自称因抗婚和父亲发生争斗,杀死了父亲,因而逃亡到此。村子里的人都把他看作英雄,妇女们也对他表示爱慕。不料他父亲随后追来,只不过头顶有些轻伤,从而戳穿了克里斯蒂的谎言。原先钦佩他的村民们转而对他表示鄙夷,但克里斯蒂本人却在这场经历中得到了锻炼,更坚强地投入生活。这部剧本讽刺了某些爱尔兰人好夸口的习性和美化歹徒的弱点。该剧对话妙趣横生,把普通人民的语言和剧作者独特的戏剧修辞融为一体。在剧本的序言中,辛格摈斥H.易卜生戏剧的“苍白无味”的语言,赞扬爱尔兰人民“丰富生动”的想象力和语言。
《骑马下海人》被认为是现代戏剧中最优秀的独幕悲剧。
辛格认为生活是戏剧的唯一源泉,他把真实地反映爱尔兰农民的生活作为他戏剧创作的主要任务。他认为舞台上必须有真实性,因此要求布景和道具必须和现实生活中的完全一样。在戏剧语言方面,他说他所用的每一个字、每一个短语都是地道的英国爱尔兰语。辛格和叶芝共同引领了阿贝剧院的发展,但在叶芝倡导诗剧的同时,辛格却力图把英国爱尔兰方言铸成一种新的戏剧语言,这种语言既具有诗的活力和感情,又具有散文的灵活和自然。他独特的戏剧实践为20世纪初“优雅”而沉闷的英国舞台开辟了新的天地。
辛格对戏剧的贡献在于语言的创新和抒情的文体,他使用的爱尔兰方言和富于高度想象力和诗意的对话,既能表达悲剧的绝望,又能表达滑稽的欢闹。他的语言真正抓住了爱尔兰民族性格的实质,巧妙地运用于不同场合、不同人物,把爱尔兰方言和英语结合得非常完美。
辛格青年时曾立志“要集莎士比亚、贝多芬和达尔文于一身”。在短暂的一生中,他融诗情、乐感和科学精神于戏剧创作中,成为爱尔兰伟大的戏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