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9—1052)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少有志操,贫困力学,官至参知政事。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十项政事改革主张。史称“庆历新政”。为学泛通六经,尤长于《易》。学者多出其门下。曾自明其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曾奖拔胡瑗、孙复,并授《中庸》于张载。宣传儒家孝悌思想,认为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圣人将成其国,必正其家。一人之家正,然后天下之家正;天下之家正,然后孝弟大兴焉”(《易义》)。注意到事物变化的“渐进”过程,说“故升高必自下,陟遐必自迩,乾阳渐进而至于天,坤阴渐进而至于坚冰”(同上)。强调事物的变化须保持一定的限度,“必渐而及时”(同上)。在解释“艮”卦时说:“艮,止之道,必因时而存之。时不可进,斯止矣。高不可亢,斯止矣。位不可侵,斯止矣。欲不可纵,斯止矣。止得其时,何咎之有?”(同上)南宋朱熹认其为理学的先驱之一。清全祖望说:“晦翁推原学术,安定(胡瑗)、泰山(孙复)而外,高平范魏公(范仲淹)其一也”(《宋元学案·高平学案》案语)。在美学思想上,认为文艺对社会有用,“得失之鉴存乎《诗》”,“万物之情存乎《乐》”(《上时相议制举书》),优秀的文艺作品均能“移风易俗”,“顺时而设教”,“上以象一人之德,下以悦万国之心”(《今乐犹古乐赋》),甚至可“使斯人之徒,辅成王道”(《上时相议制举书》)。以礼教治政为文,强调文艺作品应仰“主乎规谏”,俯“主乎劝诫”(《唐异诗序》)。认为文艺作品虽有古今之分,但不能以此定优劣,“古之乐兮,所以化人,今之乐兮,亦以和民,在上下之咸乐,岂今昔之殊伦?”(《今乐犹古乐赋》)工于诗词散文,文章富于政治内容。有《范文正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