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指朝鲜、韩国的传统舞蹈。
朝鲜半岛上的传统舞蹈丰富多样又别具风采,充分表现出朝鲜民族含蓄内敛、坚韧不拔的性格。这些舞蹈可以分为4类:①民间舞,包括假面舞、歌谣舞、即兴舞和模拟舞4种。②祭祀舞,包括萨满舞、佛教舞、儒教舞和葬礼舞。佛教舞通常在寺庙中跳,有《僧舞》《钹舞》《鼓舞》《鱼舞》《伎乐舞》等舞目;儒教舞则在宗庙和文庙中跳,主要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佾舞》,包括文舞和武舞。③伎房舞,技术难度极大,唯有专业艺人才能胜任,包括《僧舞》《仨扑里》(消怨舞)、《太平舞》《闲良舞》《男舞》《剑舞》等舞目。④宫廷舞,包括《献仙桃》《寿延长》《五羊仙》《抛球乐》《莲花台》《剑器舞》《春莺啭》等来自中国宋代的“唐乐”,以及《舞鼓》《鹤舞》《处容舞》等源自朝鲜本土的“乡乐”。
朝鲜半岛的民间舞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假面舞早在公元前3世纪就已问世,并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常被用来扮演动物的魂灵,以便有效地安抚它们,而在当时的24部歌舞中,这种舞蹈就多达12部。歌谣舞是一种载歌载舞的形式,动作有手拉手和不拉手之分,内容有男子祈祷许愿和女子消怨解恨之别。即兴舞是舞者情绪高涨时,自由自在地即兴发挥的结果。模拟舞则表现了人们固有的图腾崇拜与机智幽默,代表作有《农乐舞》(又称《项帽舞》)、《长鼓舞》《刀舞》《扇舞》等。这些舞蹈的共同特征是随心所舞,自然天成,动静合一,气韵生动。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侵略军投降之后,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形成了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南部的大韩民国,前者简称朝鲜,后者则简称韩国。
在朝鲜,传统舞蹈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因而得到大面积的发掘与整理,不仅在现代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保留,而且还根据本国人民的现代审美进行了改编和发展,比如该国舞蹈界的“四大名作”——《雪花飘飘》《祖国的金达莱》《簸箕舞》《苹果丰收》,均为充分运用传统舞蹈“以呼吸的提沉带动手臂起伏与全身协调”的基本动律与“含蓄内敛、刚柔相济”的民族审美,适当汲取现代节奏,表现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战士和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以及和平年代劳动生活的经典作品。与此同时,《向日葵》《开遍全球的金日成花》《直洞岭的妇女》《母亲党的怀抱》《赤胆忠心 永葆红心》《铁水奔流》《降仙的晚霞》《我的重机枪》《炮火下的战鼓声》《我的哨所》《金刚仙女》《诺多尔江边》《赏月》《扇子舞》《三色舞》等大批歌颂领袖、人民、共产党、工农兵,赞美大自然,讲述民间传说的佳作,也无一不是对传统舞蹈素材发扬光大的硕果。近年来,每晚由10万名专业艺术工作者和青年学生在五一体育场演出的两台大型团体操与歌舞表演《阿里郎》和《人民的国家》,则是将这种创作路径与方法推向极致的辉煌之作。
2010年8月2日,朝鲜大型团体操和文艺表演《阿里郎》公演
在韩国,政府于1951年成立了韩国国立传统表演艺术中心,为朝鲜半岛传统舞蹈的发掘、保存、继承与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64年,该中心参照日本政府对“无形文化财产”的保护法,对包括舞蹈在内的传统艺术加以有效的保护,并命名金千兴、韩英淑、李东安、河宝镜、柳敬成、李梅芳、金淑子、金德明、姜善泳、安彩凤10位舞蹈家为10种“无形文化财”的正宗持有者。1995年,国家创建了国乐院,下设两个部门:一个是研究、复排、创作和表演进入“无形文化财”名录的各类艺术的演出团体和剧场;另一个则是收藏并展示乐器、图书及音像资料的国乐博物馆。该馆收藏的3000余种资料分别展示于中央厅、国乐史室、音响映像室、古文献室、名人室和竹轩室。在名人室展示的9位名人中,有一位舞蹈家名为韩英淑(1920~1989),她出生于忠南道的洪城,自幼随身为“鼓”与“舞”这两种“无形文化财”保有者的祖父韩成俊,学习《僧舞》《鹤舞》《仨扑里》《太平舞》《闲良舞》《剑舞》,并先后于1960和1970年被授予《僧舞》《鹤舞》的“无形文化财”保有者称号,在韩国民俗舞领域独树一帜,并通过创立韩英淑舞蹈研究所、在多所大专院校教学等方式,培养出了许多新生代的传承人。由于自上而下对传统舞蹈的高度重视,在韩国舞蹈界,本土的传统舞和创作舞与外来的芭蕾和现代舞共同构成了四足鼎立的繁荣局面。
韩国凤山假面舞团演出照
• 金正日.金正日选集(第10卷).平壤:外文出版社,1999.
• 金景姬,徐仁华.国乐博物馆.汉城:国立国乐院,2000.
• 朴永光.韩国传统舞蹈的沿革与发展.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 국정신문화연구원.한국민족문화대백과사전.경기도성남시:한국정신문화연구원출판,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