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目录中款目的排序。多用于指机读目录款目的排序,传统编目中习惯称为目录组织。
常见的款目排序形式主要有分类排序法、字顺排序法(包括著者、题名和主题字顺)、年代排序法、地域排序法和文献序号排序法等。一般目录往往采用一种以上的排序方法,即以一种排序法为主,辅以其他排序方法。例如,分类目录中同类文献可再按著者号、种次号或文献出版年月排序(见同类图书排列法);著者字顺目录中同一著者的文献可再按题名字顺、索取号、出版年月等排序;编年目录中同一年代的文献可再按题名字顺、卷次、著作形式或文献类型等排序;地方文献目录中同一地方的文献可再按文献编纂时间或题名、著者字顺等排序。多数书本式目录除按一种主要编排法排列款目外,往往还附有按其他排序法编排的辅助索引。
目录排档涉及3方面内容:用于排档的各种字符系统及其固有顺序,排档单位与排档等级,排档准则与排档值。
排档字符主要包括各种文字、数字、字母及其他符号。文字有3种类型:①词符与音节并用的文字(如汉字、汉字与假名混用的日文)。这种文字由于缺乏唯一排序方法而利用字符特征编出多种字序。②音节文字(如全用假名的日文)。可按其音节顺序排序。③字母文字(如拉丁字母文字)。一般按字母表顺序,采用字母比字母、词比词的办法确定先后次序。数字和字母由于本身具有一定顺序,往往被用来代表某些事物(如分类表类号、行政区划代码等),以便于这些事物的排序。
排档单位可划分为5级:①排档款目。是最高一级排档单位,包含文献款目的所有排档信息,如通用款目、著者款目、主题款目、参照款目等。②排档项。是组成排档款目的若干个独立项目,如手工编目中的标目或机读目录中的可检项。例如个人著者姓名、团体著者名称、主题词、题名等。③排档段。是组成排档项的若干个单元,如个人著者排档项中的姓和名。④排档词。是构成排档段的若干个词。⑤排档字符。是组成排档词的若干个字符,是最低一级排档单位,如字母、阿拉伯数字、排列代码等。上一级排档单位由一个或多个下一级排档单位构成。每级排档单位又可区分为若干种类型。
排档准则是排档单位据以建立先后次序的原则,它规定各排档单位的排档值。排档值即排档单位在排档序列中的相对位置顺序,如将排档字符划分为数字、字母和标点符号3种类型,并规定标点符号先于数字,数字先于字母,则其排档值(排列顺序)即为:标点符号、数字、字母。
目录排档可分3个层次进行:①排档单位按其第一个或唯一的下一级排档单位排序。②同一级排档单位按各自的排档准则和排档值排列。③各排档字符按字符的固有顺序排列,第一个字符相同时则按第二个字符排序,以此类推。
①实用律。排档应使目录便于检索,提高检索效率。②透明律。任何一个字符在序列中只占有一个位置,如果某一字符既可以先于也可以后于某一其他字符,则排档将是无效的。按此定律,一个词的排档也应是唯一的。因此,同一个词的全称和缩略语,同一个数字的不同文字表示 (如阿拉伯数字10和英文数字ten)等,为避免排档混乱和歧义,应在排档规则中作出唯一性的规定。③冗余律。如果某一文字字符集的固有字符数多于实际排档所需要的字符数,则增加了可用的字符数量,便于确定各种字符准确的排档位置。冗余越大,排档准确率越高;反之,歧义性增大,排档准确率降低,直到排档无效。④歧义律。所有排档过程必须基于计数序列,不要过多增加人为的排档规则,以减少或避免排档中的歧义性。当排档规则增加,其所引起的排档中例外情况增多,对排档规则理解易出现歧义,影响和降低了排档效果。⑤等同律。在文档归并时,当两个文档的规模越接近,两者排档归并的效率越高,当接近等同规模时,则排档归并的效率是最高的。实验证明,已排序的一大包和一小包目录卡片,如果将两者同时排入图书馆的卡片目录中,则大包卡片的排入效率高于小包卡片。
排档方法和排档定律具体体现于排档规则中。世界上第一个文献目录排档规则是19世纪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