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世纪20年代具有私立性质的,坚持无产阶级革命文化路线的图书馆。
由现代作家、“湖畔诗人”应修人(1900~1933)发起创办。1917年前后,在上海福源钱庄做店员的应修人以自己的藏书为基础,建立了“修人书箱”,供同仁借阅,是为“上海通信图书馆”的雏形。1921年5月1日,他发起组织“共进会”,是一个上海钱庄业、银行业青年职工互动性的读书团体,附设有图书馆。后来藏书增加,读者增多,便在天津路44号成立了上海通信图书馆,对外开放。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成立了中国共青团支部;同年,应修人等几位办馆骨干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商务印书馆的共产党组织领导下开展活动。1925年,图书馆迁至宝山路三德里。1928年,藏书由创办时的138种增加到5000余种,读者达到两三千人。图书馆借书范围遍及全国以至海外。为联系读者和便利通信借书,1925年 8月起出版《上海通信图书馆月报》,多次编印《上海通信图书馆书目》(1926年10月出到第6版)。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公开出面,上海市教育局、公安局配合军警特务以“反动嫌疑”为理由查封上海通信图书馆。此后图书、设备被上海市教育局接收,1930年改组为上海市立流通图书馆。
上海通信图书馆在图书馆管理技术上也有创树。试行以汉字拉丁化拼音组织著者号,自编了新的图书分类法,并于1929年经新书推荐社修订,正式定名为《S.T.T.图书分类法》。该分类法对当时盛行的杜威十进分类法体系持批判态度,在类目设置上突出中国的国情与马克思主义。其大类顺序如下:总类、社会科学类、哲学类、文学类、艺术类、自然科学类、应用技术类、语言学类、历史类、地理类。在“社会学”类中列举了“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学”类中首先列出“马克思派经济学”子类,在“政治”类中设有“反日帝国主义”等子类。
上海通信图书馆是上海第一个真正开放的图书馆,以“使得无产者有得书看”为宗旨。因共进会会员所购书籍和少数外界的捐赠,图书馆成为“远近人们底藏书库,只以邮筒往还,便能以余暇读爱读的书报,不受制于路途,不受制于经济,不受制于职务,也不受制于时间”,也成为“大规模的上海图书馆的先导”。
• 孟昭晋.上海通信图书馆书目.上海:上海通信图书馆,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