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公元前77~前6)
汉代校雠学家。原名更生,字子政。
汉高祖异母弟刘交玄孙,《汉书•楚元王传》附载其传。刘向有家学渊源,《楚元王传》谓:“楚元王交,字游,高祖同父少弟也。好书,多材艺,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于浮丘伯。……文帝时,闻申公为《诗》最精,以为博士。元王好《诗》,诸子皆读《诗》。申公始为《诗传》,号‘鲁诗’。元王亦次之《诗传》,号曰‘元王诗’。”祖父刘辟彊“亦好读《诗》,能属文”。父刘德,少修黄老术。刘向能文善赋,通神仙方术,其治学趣味和当时最时髦的儒家学者一样,好言灾异,曾作《洪范五行传论》,阐述其神学思想。汉宣帝时,诏向受《穀梁春秋》,讲论五经于石渠阁。编著《新序》《说苑》《列女传》(以上今传),《五经通义》《五经要义》《春秋穀梁传说》《别录》等书(以上今佚)。
刘向的主要成就在校雠学方面。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诏刘向领校中秘书于天禄阁,官中垒校尉。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此外,杜参、班斿、富参、臣望、王龚、房凤以及刘向之子刘伋、
刘向等人校书的成果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其一将他所校中秘书重新写定录副,其一为每书之前有校书者叙录,这些叙录汇编成《别录》(或称《七略别录》)二十卷。《别录》今已佚失,仅存《战国策》《晏子春秋》《荀卿子》《管子》《邓析子》《说苑》《列子》七书叙录,以及刘歆《上山海经表》。后人有多种辑本,清人姚振宗辑、今人邓骏捷补《七略别录佚文》最为完备。
刘向去世之后,其子刘歆继承父业,《别录》一书又经刘歆再度加工,“总括群篇”,“撮其指要”,“种别”而成《七略》,班固又据以撰成《汉书·艺文志》。可以从清人所辑佚文和《汉书·艺文志》略窥《别录》的大概。
刘向确定了一系列的校书原则,堪称后世校雠书籍的典范。校书者写定录副之前,需要辨别真伪,考定篇目,重定次第,确立书名;比较异本,校订字句,增补佚文,形成新的文本。有些书籍用战国文字书写,还要改为当时通行的汉隶。叙录的内容包括:标明书籍篇目、注明校本来源,考定作者生平、梳理学术源流,总结全书主旨、评价学术得失等。刘向等人的校书实践与成果,不独是校雠学、目录学的范本,在学术史上也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 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 徐兴无.刘向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 邓骏捷.刘向校书考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