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歆
(约公元前53~23)
中国汉代经学家、校雠学家、目录学家。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
刘向第三子。少时通《诗》《书》,能属文。汉成帝时任黄门郎。河平三年(前26),受诏与其父刘向校理秘书,于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刘向死后,歆继父任中垒校尉。哀帝初即位,大司马王莽举歆为侍中大夫,迁都骑尉,奉车都尉、光禄大夫。王莽篡位之后,刘歆任国师,帮助王莽实施带有强烈复古色彩的政治改革。后赤眉、绿林起义,王莽政权动摇。刘歆谋弒,事败自杀。
刘歆治学范围比较广,其主要成就集中在校雠学和古文经学两方面。校雠学方面的代表作是《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主要依据刘歆此书删补而成。《七略》今已不存,从《汉书·艺文志》可以窥其大略。《七略》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辑略》总括其他六略大义。《六艺略》分为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诸子略》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类,《诗赋略》分为屈原赋、陆贾赋、孙卿赋、杂赋、歌诗五类,《兵书略》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类,《数术略》分为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类,《方技略》分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各大类之前有大序,小类之前有小序,叙述这一类的学术源流。每类之中约略按照时代先后编次,个别书籍又有互见、别裁之分。这种分类方式,体现了汉代的学术格局。
刘歆在宫廷之内校理群书之时,有机会接触到一部分战国文字(所谓古文)写成的典籍,以及阐释这些古文典籍的传说,刘歆于古文《春秋左氏传》情有独钟。他往往引《左氏》以解《春秋》,转相发明,于是章句义例兼备。汉哀帝时,刘歆受到重用。刘歆建议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等古文经传于学官,遭到当时在位博士的抵制。刘歆移书责让太常博士,却遭到更为激烈的反对。于是出为河内、五原、涿郡太守,后以病免官。哀帝死后,王莽执政,刘歆为右曹太中大夫,迁中垒校尉、京兆尹,封红休侯,典儒林史卜之官,考订律历。著《三统历谱》。
刘歆倡导古文经学,开汉代经学新风。一方面使得古文经学的地位上升,获得了更多知识阶层的关注;另一方面古文经学作为王莽政治改革的理论资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地位。但他将古文经学和政治联系得过于紧密,王莽的政治改革失败之后,古文经学也饱受诟病。以至有人怀疑刘歆伪造古文经书,成为他一生的污点。
参考文献
• 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 徐兴无.刘向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词条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