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军队档案和提供军队档案信息资源,为军队建设和国防服务的一项业务工作。包括档案科学管理、档案行政管理、档案教育、档案科学研究、档案宣传等多项内容。
军队档案工作是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管理军队各种类型档案,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国防及军队各项工作服务的一项业务工作。
1959年10月,朱德与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吴玉章、徐特立等参加中央档案馆开馆典礼
军队档案工作具体涉及军队档案管理工作、军队档案行政管理工作、军队档案教育工作、军队档案科学研究工作、军队档案宣传工作等多个方面。
军队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包括:档案收集、档案整理、档案鉴定、档案保管、档案检索、档案编研、档案利用和档案统计等多个方面。①档案收集。是军队档案接收和征集的总称,工作内容涉及对本机关需要归档案卷的接收工作,对军队各现行机关和撤销机关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档案的集中和接收工作,也包括对军队历史档案的接收和征集工作等。档案收集工作的任务在于使军队档案从分散状态转化为集中状态,它是军队档案工作起点,是军队各级档案馆、档案室获得和积累档案的主要手段。档案收集工作是实现军队档案集中管理的前提。②档案整理。是将处于凌乱状态和需要进一步条理化的军队档案进行基本的分类、组合、排列和编目,组成有序的体系。工作内容涉及档案分类、组卷、案卷排列、填写案卷卷皮、编档案号等一系列工作。档案整理工作的任务在于使档案文件由杂乱状态转化为系统状态,对档案原件实行有序管理。军队档案的系统整理是整个军队档案工作中重要的基本建设。档案整理工作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总体优化具有直接和广泛的影响,有助于促进档案工作系统各个环节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③档案鉴定。是鉴别军队档案价值,确定其保管期限和决定其存毁的活动。工作内容涉及制定鉴定工作的相关标准、具体判定档案的价值及保管期限、对无保存价值和保管期满的档案按规定予以处理等工作内容。档案鉴定工作的任务在于使军队档案从“玉石不分”转化为存毁分明,旨在使档案存储优质化,有利于保管和利用。档案鉴定是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益的科学措施,其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军队档案的保管、利用等一系列工作环节。④档案保管。是保护军队档案安全,延长其寿命的活动。工作内容涉及档案库房管理、档案流动过程中的保护及档案的专门保护技术工作等内容。档案保管工作的任务在于保证档案完整安全,存储井然有序,便于提供利用。档案保管工作作为整个档案管理工作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工作环节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必须与各个环节密切配合,在档案管理工作各个环节中保护好档案。⑤档案检索。是对军队档案所承载的信息进行系统存储并根据需要进行查找的一项工作,工作内容涉及著录标引、组织检索工具,确定查找内容并进行查找检索等工作内容。档案检索工作的任务在于解决军队档案保管的一般体系与广泛的特定的查找利用需求之间的矛盾。⑥档案编研。是对军队档案史料进行研究、汇集和编写专门材料的活动。工作内容涉及编辑档案文献汇编、编写综合参考资料、参加军史研究和编史修志等方面。档案编研工作的任务在于以系统的研究成果,满足档案利用者的不同需求。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整理工作、档案利用工作的一种高级形式,是军队档案业务机构积极提供利用服务的有效方式。它既需要收集、整理等基础工作为其创造条件,又对基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和推动其余各个工作环节的全面发展,最终提高军队档案工作系统的整体水平。⑦档案利用。是通过多种信息传输渠道和媒介,直接传递军队档案信息为国家和军队各项工作服务的活动。工作内容涉及介绍和报道军队馆(室)藏档案的内容和成分、通过多种方式为利用者实际提供档案材料与档案信息、提供咨询服务等方面。档案利用工作的任务在于将档案管理工作成果以档案阅览服务、档案复制服务、制发档案证明、档案咨询服务、档案网络服务等方式为利用者提供服务,最终实现档案的价值。利用服务工作是兼承档案工作系统内外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整个工作系统中占有突出地位。它既能集中体现军队档案工作的重要作用,又能通过档案利用需求信息的反馈,对系统内各环节工作作出客观评价并提出相应要求,从而对军队档案工作从整体上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⑧档案统计。是以表册、数字形式揭示军队档案和军队档案工作相关情况的工作环节。工作内容涉及档案的收进、移出、整理、鉴定、保管数量和状况的登记,档案利用情况的登记及档案构成、档案利用、档案机构和人员等情况的基本统计,以及其他专门统计等内容。根据统计对象的不同,军队档案统计工作可分为对档案实体及其管理状况统计和军队档案事业组织与管理状况统计两部分。档案统计工作的任务在于对军队档案和军队档案工作的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实行统计监督。档案统计工作是军队档案事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建立健全科学的档案统计工作,可以准确地反映军队各级档案工作部门的真实状况,可以对档案部门的工作进行分析和比较,便于对档案进行科学管理,便于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档案工作的规模、水平和发展趋势,从而对军队档案工作进行分类指导、监督和检查,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
1959年6月,周恩来、林伯渠等接见全国档案资料工作先进经验交流会代表
军队档案行政管理工作是以军队各项建设事业的需要为目标,对军队档案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指导的活动。军队档案行政管理的目的在于不断调节军队档案事业系统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促进军队档案事业的发展,为军队建设与发展服务。
对残破档案进行托裱修复
军队档案教育工作是为军队培养档案管理专业人员的活动。大力发展军队档案专业教育,造就一支高水平的档案专业人才队伍是军队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档案教育形成了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和任职教育的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结构体系。军队档案教育工作坚持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和中央军委关于军队院校办学方针为依据,以军事特色为主线贯穿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始终,立足军队档案事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和特殊规律,不断调整和拓宽档案学的专业口径与内涵,以不断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多年来,为机关、部队输送了一大批具有良好军政素质、掌握现代档案管理理论与技术、适应军队档案建设事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研究并解决了一大批军队档案事业建设与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从而在现代军队档案事业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总部业务机关决策咨询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军队档案科学研究工作是为相关各项档案工作提供理论、技术、方法等智力支持的一项工作,是档案工作快速、持续发展的动力。军队档案科学研究工作是军队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队档案事业发达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军队档案工作发展的推动力,是实现军队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关键。军队档案科学研究的内容涉及档案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及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研究等方面。军队档案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对深刻认识军队档案这一事物,揭示档案工作的规律,全面总结军队档案事业发展经验,探索改革发展方向,为军队档案工作现代化管理和档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军队档案科学的应用理论研究是把档案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应用到军队档案管理的实践中,具体研究军队档案工作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及其本身的理论和规律性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档案管理由实体管理向信息管理过渡,军队档案工作的技术含量将更为突出。档案应用技术研究的内容在于如何通过促进当代先进科学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不断改善档案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推动档案管理现代化。
军队档案宣传工作是向人们传播档案、档案工作有关信息、思想,从而影响人们行为的过程。主要是结合军队档案工作实际,向军队档案工作人员宣传国家、军队有关档案工作的法规与政策,向军队广大官兵宣传档案和档案工作,以增强军队官兵档案意识的一项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性质的工作。军队档案宣传工作的目的在于通过宣传动员、教育和激励军队档案工作人员,使他们积极投身于军队档案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同时,通过宣传扩大军队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增强军队官兵的档案意识,使广大官兵都能关心、重视和支持军队档案工作,使军队档案工作与军队其他工作协调发展,并有效地服务于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军队档案宣传的内容基本由宣传军队档案、宣传军队档案工作、宣传军队档案工作人员等构成。军队档案宣传的形式主要有:口头宣传、运用大众传播媒介、档案展览、档案专业报刊、档案网站等。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的清军入关前记录军务的满文木牌
军队档案工作就其本质来说,是管理军队档案和提供军事档案信息为各项社会实践服务的一项工作。具有专业性、政治性、管理性和服务性的特点。①专业性。军队档案工作的专业性是由军队档案工作特定的管理对象所决定的。军队档案产生于军事系统这一专门领域,也服务于为达到军事目的而进行的各项工作实践。它的军事专业性决定了以之为管理对象的军队档案工作具有专业性。同时,军队档案还有自身的特点,如文件材料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价值的珍贵性和不可替代性等。这些特点也要求军队档案工作在工作理论、原则、方法、技术等多方面满足其特殊要求,形成了军队档案工作自身专门的理论、方法与科学研究体系,从而充分体现了军队档案工作的专业性。②政治性。军队档案无论从宏观上还是从微观上都客观记录和反映了国防建设和军队各项工作活动的真实状况,是军事机密的总汇,有关军队的编制、管理、教育训练、人员和装备的数量和质量、军事设施建设、军事计划、军费开支等档案材料,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国家武装力量的实力、战备和战争行动的指导思想,关系到国家的利益和安危。军队档案工作的机密性正是其政治性的表现之一。③管理性。军队档案工作具有自己独特的管理对象、结构和功能。适应军队工作实际的档案工作,是负责管理军队档案的一项业务系统,管理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军队档案工作是一个具有特殊属性的管理系统。军队档案工作的管理性意味着这一管理系统具有一整套管理档案的原则和方法,管理的目的在于开发军队档案信息资源为军队建设实践服务。④服务性。军队档案工作的服务性是就军队档案工作与其他工作实践的关系而言的。服务性是军队档案工作的客观属性之一,是军队档案工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服务,才能使各级各类军队档案中蕴涵的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得以利用,确保档案信息资源创造出应有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从而最终实现档案的价值,完成军队档案工作的基本任务。军队档案工作是通过管理军队档案和提供军队档案信息这种特定的方式,为军队建设服务的,是各项工作不可缺少的条件。
重庆市档案馆馆藏的1948年中国共产党地下刊物《挺进报》
军队档案工作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军队历史真实面貌、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重要事业。军队档案工作是军队各项专业工作和机关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和军队各项建设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军队的性质和特点决定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统一领导、分级分专业负责,科学管理、确保安全,资源共享、便于利用。统一领导、分级分专业负责确立了军队档案工作的组织原则和管理体制,即军队档案工作是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由军队各级档案工作机构统一、分级、分专业进行管理。科学管理、确保安全是军队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军队各级档案管理机构的首要任务。资源共享、便于利用,是军队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和衡量军队档案工作水平的主要标准。
军队档案工作具有悠久的历史,有证可考的可追溯到中国的商周时期。现存的档案表明,商代的甲骨档案中,就有关于战争征伐的记载。如帝辛征人方卜辞,记载了殷纣王征伐方国之事。秦朝建立后,太尉“掌武事,立五兵”,太尉府下曹属负责管理有关军事活动的档案。《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十四年(公元前292年),“左更白起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公孙喜,拔五城。”在宋朝,最高军政机关枢密院设有架阁库,保管军籍、武官升迁调转、军事机密、边防布置及作战计划等档案。元朝以后,直至明、清时期,兵部均设有专门管理军事活动档案文件的机构与人员。
青海省档案馆馆藏的明英宗天顺年间颁给功臣的免死铁券
世界其他国家也十分重视军队档案工作。在欧洲,古罗马人把档案按发文和收文进行分类。其后,封建庄园档案馆和教会档案馆把档案分成“开式”和“闭式”,即一般性文件与机密和人事任命文件。11~15世纪,一些档案馆把档案按业务部门、年代、文件种类进行分类保管。之后,欧洲又出现了按君主、臣民、外交分类进行档案整理和按地区、事由、时间顺序整理档案的方法。档案编目和档案目录也先后发展起来。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后,许多国家出现了国家档案馆。19世纪,J.A.奥格的《一种档案学理论思想》和C.V.朗格鲁瓦在法国出版的《国际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杂志和其他档案专著对档案整理、鉴定、编目、利用、公布等问题作了广泛的探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1918年颁布了《列宁档案法令》,此后先后出版了《档案工作理论与技术》《苏联档案的历史与组织》《技术档案管理》等重要的档案文献,推动了档案事业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军队档案成为一种特殊的档案类型,军队档案工作也随之发展起来。
V.I.列宁在1918年签署的《列宁档案法令》
约公元前3世纪用希伯来文字书写的纸草文献——死海文书
各国军队形成了与其活动相适应的各具特色的档案工作体系。其他国家军队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大体分为3种类型:①军队档案工作完全纳入国家档案工作系统。此种类型以美国军队档案工作为代表。美国陆军部部长和海军部部长代表军方参加由政府各部部长、参众两院图书委员会代表、国会图书馆馆长、国家档案馆馆长等参加的档案委员会,协助国家档案与文件署署长领导和管理联邦政府的档案工作。文件在军队单位形成和使用期间由军队负责管理。军队单位形成的文件在半现行阶段和非现行阶段,则全部由联邦文件中心和国家档案馆负责管理。②军队档案工作部分纳入国家档案工作系统。如俄罗斯军队的档案工作直接接受俄罗斯联邦档案局的领导,但军队系统的档案工作又保持相对独立,自成体系。法国军队的档案工作接受法国档案局的领导,同时又保持相对的独立性。③军队档案工作完全独立于国家档案工作系统。丹麦等一些北欧国家军队的档案工作,不受国家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国家档案馆的领导,处于完全独立的地位。
保存在美国国家档案馆的《独立宣言》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档案工作开始于建军初期,当时以武装斗争为中心,档案工作尚不完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随着武装力量的壮大和革命事业的发展,军队档案工作也逐步健全起来。抗日战争时期,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等都设有秘书处,师或旅级单位一般设有机要室或机要科,承担和指导抗日武装力量的文书处理、电信业务和档案管理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军委有一科、二科和一室、二室,分工处理军委文件、电报和档案等工作任务。并逐渐形成了请示报告制度、统一签发文电制度、军队干部档案制度、机要秘书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在军队范围内统一了基本做法,促进了档案工作的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下,逐步构建起完整的军队档案工作体系。1954年7月7日,中央军委在军委办公厅设立档案处,负责军队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标志着军队档案工作走上了统一领导、统一制度、统筹建设的轨道。其后,军队多次召开档案工作会议。1983年,中央军委批准了军队档案工作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原则下分级分专业负责管理的体制,调整了档案工作的领导关系和档案管理的分工,确定了专业主管部门分管专业档案工作的职责,建立了适应军队档案工作需要的管理体制和工作体系,军队档案工作进入了全面建设阶段。1992年,总参谋部印发了《军队档案馆目标管理实施办法》。1999年,总参谋部办公厅召开了全军档案馆目标管理工作会议。2000年,军队档案馆目标管理考评工作全面展开,通过考评促进了军队档案工作的全面发展,提高了服务质量。2011年召开了全军第十次档案工作会议,明确了强化体系建设、精确管理、安全发展和质量效益的理念,加强档案资源、法规标准、安全体系及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推动了军队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军队档案工作与军事领域的变革和发展相适应。其发展趋势是:①军队档案管理理论将不断丰富。根据军队档案工作的新特点、新发展,对新形势下军队档案工作地位、作用和根本任务等基础理论进行系统研究,指导军队档案工作向纵深发展。②军队档案门类将日趋齐全、结构渐趋合理。档案归档制度的建立,归档模式的规范,有助于建立起结构合理的军队档案馆藏体系,为满足军队建设的全方位需求储备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③军队档案工作法规标准体系将日益完善,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进一步完善军队档案工作法规,健全各专业主管机关科技、专门档案工作规章,完善各级档案工作管理制度,构建起涉及军队各级各专业的军队档案工作法规、标准体系。④军队档案信息化建设将不断发展。完善军队档案信息管理网络工程建设规划,统一军队档案自动化管理的目标、硬件环境和软件,逐步完善军队档案管理自动化与军队指挥自动化接轨的问题,各类档案数据库的数量、质量建设进一步发展,实现军队档案信息的充分共享。
• 徐定权,关启新.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工作基础理论.北京:蓝天出版社,1992.
• 陈廷祥,徐定权.军队文书档案管理.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
• 严雪林.军队科技档案管理.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
• 薛匡勇.档案利用服务.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
• 彭远明.档案保护技术.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