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切林,G.V.
最后更新 2021-06-22

(1872-11-24~1936-07-07)
苏联外交家,俄罗斯联邦和苏联外交人民委员(1918~1930)。
生于坦波夫州,卒于莫斯科。出身贵族。1897年,毕业于圣彼得堡大学历史语文系。后在俄国外交部任职。1904年,侨居柏林。次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属孟什维克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国际派”。十月革命后被英国政府逮捕。1918年1月,通过交换人质返国,被任命为副外交人民委员。同年,加入俄共(布)。3月3日,代表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和约》。5月30日,被任命为外交人民委员。
在任期间,贯彻执行列宁制定的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和贸易合作的原则,通过谈判,1920年与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芬兰、波兰缔结了和约。1921~1922年,与英国、意大利、挪威、奥地利、瑞典等国缔结了贸易协定。他同中国革命家孙中山有通信往来,坚决支持中国革命。1922年4月,作为苏俄代表团代理团长(列宁为团长)出席热那亚会议,并在会外同德国签订《拉帕洛条约》,建立外交关系。同年12月至1923年2月,率代表团参加洛桑会议,坚决支持土耳其捍卫国家主权和黑海和平的斗争。在同外国建立正常关系的过程中,契切林做了大量工作。截至1925年,苏联同英、法、意、日等22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极大地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
1925年,契切林在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中央委员。历任全俄和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词条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