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88-10-09~1938-03-14)
苏联共产党和第三国际领导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生于莫斯科一个小学教师家庭,卒于莫斯科。1906年,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7年,入莫斯科大学法学院经济系学习。1908年,被补选为党的莫斯科委员会委员。1909~1910年,3次被沙皇政府逮捕。1911年10月,从流放地逃往德国,后到奥地利、瑞士、瑞典、挪威、丹麦,从事理论著述和工人运动。1916年10月去美国,在纽约编辑俄文《新世界报》。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回到莫斯科,当选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莫斯科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委员、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莫斯科委员会委员。同年7~8月,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十月革命时,是领导莫斯科起义的核心成员。同年底,任《真理报》主编(1917~1929)。
1918年,布哈林领导“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签订《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和约》。1919年3月,当选为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19~1923)。1924年,俄共(布)十三大当选为政治局委员(1924~1929)。1919~1929年,当选为第三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1925~1929年,当选为第三国际执委会书记。1926年11月起,主持第三国际政治书记处的工作。
1928~1930年,联共(布)党内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发生尖锐的分歧和斗争。布哈林认为工农联盟有破裂的危险,反对要农民为工业化“纳贡”,主张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放慢工业发展速度,推迟农业集体化。1929年4月,联共(布)中央全会全面批判他的观点,谴责布哈林等人为“右倾机会主义集团”。4月,被解除《真理报》主编职务。7月,被解除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成员职务。11月,被开除出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后任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技术局局长。1931年,任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委员,在莫斯科大学兼任教授。1934年2月至1937年1月任《消息报》主编。1935年,参加宪法制定工作,是主要起草人之一。1938年2月,被指控组织所谓“右派与托派联盟”阴谋集团,遭到逮捕并被开除党籍。1938年3月14日,与A.I.李可夫等16人被苏联政府以叛国罪处决。1988年2月4日,苏联最高法院决定撤销1938年对布哈林一案的判决,为布哈林恢复名誉。5月10日,苏联科学院主席团决定恢复布哈林的科学院院士称号。6月21日,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决定恢复布哈林的党籍。
布哈林的著述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文学艺术、历史学等多个领域,并做出巨大贡献,当然也存在缺陷和错误。1915年,出版《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阐述世界经济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并首次提出“国家资本主义”范畴。在《关于帝国主义国家理论》(1916)中,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过渡时期经济学》(1920)探讨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规律问题,是一部集中反映战时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著作。《历史唯物主义理论》(1921)突出地阐述了平衡论。他还论述了世界革命进程多样化的思想;论述和发挥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思想;在经济上,主张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存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大力发展生产力,使国民经济均衡地循序渐进地发展;在政治上,强调调整阶级关系、巩固工农联盟、群众参与国家管理、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等一系列观点。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的论著还有他和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合著的《共产主义入门》(又译《共产主义ABC》)(191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