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02-26~2014-01-11)
以色列总理(2001~2006)。
生于特拉维夫附近沙龙地区的马拉勒村,卒于特拉维夫。原名阿里埃勒·沙因内曼,因眷恋故乡改姓沙龙。父母沙廖尔和维拉原籍俄罗斯,1922年,移居巴勒斯坦。
14岁时参加了以色列建国前的犹太军事组织哈加纳。从1947年起,出任哈加纳教官。1957年,赴英国坎伯利参谋学院学习军事指挥和参谋业务。经历了1948~1973年阿以爆发的四次中东战争,历任步兵团连长、戈兰旅指挥官、伞兵旅旅长、北部军区司令、装甲师师长和南部军区司令等职。1967年晋升少将。1969年任南方军区司令。1973年7月,从国防军退役后参与组建利库德集团。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沙龙被紧急征召出任装甲师师长。战后,他作为利库德集团成员被选入议会。1975~1976年,任总理高级安全事务顾问。1977年6月利库德集团执政后,历任农业部部长和国防部部长等职。1982年6月,策划和指挥了入侵黎巴嫩的战争。1985年任内阁商业和工业部部长,1990~1992年任住房部部长,主持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定居点工作。1996年利库德集团重新上台执政后,任国家基础设施部长,1998年兼任外交部部长。1999年出任利库德集团领导人,并在2001年总理直接选举中获胜,组建了以色列第29届联合政府。出任政府总理后,逐渐调整其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强硬立场。同年12月,他首次提出一项巴勒斯坦建国方案,同意巴有条件建国。2003年11月,首次提出单边行动计划意向,并于2004年10月获得议会通过。2005年8月15日,以色列政府不顾国内右翼势力的强烈反对,正式启动单边行动计划,并于9月12日完成了从加沙地带的撤离工作,从而结束了以对加沙地带长达38年的占领。但这一举动引发了利库德集团的分裂,沙龙退出利库德集团,另组新党——前进党,参加2006年3月举行的议会大选。2006年1月4日晚,沙龙突发中风,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副总理E.奥尔默特暂时代行总理职权。同年4月11日,内阁宣布沙龙永久失去履行职权的能力。
沙龙作为一位强硬的政客和战时将领,在国内外具有极大争议。许多以色列人视他为“战争英雄”,称赞其曾协助保卫国家。然而,一些评论家认为他的行动经常破坏以巴和平的进程,更有人认为他的战时行动,特别的是1982年黎巴嫩战争,是战争罪行。
• 尤兹·本茨曼.沙龙——以色列的恺撒.刘靖华,胡克红,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
• 张倩红.以色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