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得恭
最后更新 2021-06-22
(1748-12-24~1807-10-01)
朝鲜文学家、历史学家、实学家。字惠风、惠甫,号冷斋、冷庵、古芸居士、恩晖堂等。
生于儒州。进士及第。师从北学派大师朴趾源,是李朝后期北学派的主要代表者。曾于1778年(朝鲜正祖二年)、1790年(正祖十四年)、1801年(正祖二十五年)3次随燕行使赴清。在清朝,他认识到朝鲜与清朝的差距,主张学习其先进文化思想和生产技术,并结合自身实际,改变本国的落后局面。在汉文学方面有突出造诣,被称为朝鲜王朝后期“汉学四大家”之一。著有《冷斋集》《四郡志》《京都杂志》《二十一都怀古诗》等书籍,曾汇编从箕子时期到后百济时期的朝鲜半岛所有汉诗《东诗萌》。在清期间,与清朝文人纪昀、罗聘、潘庭筠、李调元等进行诗歌交流,积极传播汉文化,主张学习清朝文化,为朝鲜所用。
1784年(朝鲜正祖八年),在其所著《渤海考》(全书不足2.4万字)自序中,首次提出新罗与渤海“是谓南北国”,即渤海国在朝鲜历史上是与新罗国南北对峙的“北国”,认为渤海国是高句丽的后续政权,而统一新罗是高丽王朝的前身。这一观点一度误导当时的朝鲜社会,对当今朝鲜半岛学者的渤海史和朝鲜史研究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 杨昭全.中国—朝鲜·韩国文化交流史.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
扩展阅读
• 魏志江.韩国学概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词条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