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11-30~1965-01-24)
英国政治家、首相(1940~1945,1951~1955)。全名为温斯顿·列奥波德·斯宾塞·丘吉尔。
生于牛津郡布莱尼姆宫,卒于伦敦。第七代马尔博勒公爵R.丘吉尔长子。1894年,毕业于桑德赫斯特王家军事学院。
1895年从军,曾参加英国在印度、苏丹和南非的殖民战争。1900年,当选保守党议员,涉足政治。后因反对J.张伯伦的关税改革计划而转到自由党。1906年,作为自由党议员进入下院。主张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的关税政策。后历任殖民部次官、贸易大臣、内政大臣、海军大臣和军需大臣、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殖民大臣等要职。在任海军大臣期间,大力加强海军实力,以回击德国对英国海上霸权的挑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5年,英军在黑海海峡的加利波利战役中失利。同年11月,丘吉尔引咎辞职。1919年1月,出任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攻击布尔什维克主义,鼓吹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积极参与策划武装干涉苏俄(见
1924年,作为保守党候选人当选议员。同年,任S.鲍德温内阁的财政大臣。1925年,在英国恢复金本位制,企图恢复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1926年,主张镇压工人总罢工(见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后,丘吉尔任张伯伦政府的海军大臣,积极组织援助挪威的战役。1940年5月10日继张伯伦任首相,并兼国防大臣,立即把全国经济纳入战时轨道。丘吉尔政府拒绝德国的诱和,坚持对德作战,同时争取美、苏作为同盟者参战。为了保卫不列颠诸岛,亲自视察海防、空防设施。他支持沦陷国家开展抵抗运动,支持沦陷国家的流亡政府。苏德战争爆发当天,丘吉尔庄严声明:“俄国人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也就是美国的危难。”1941年7月12日,签订《英、苏在对德战争中联合行动的协定》。8月9日,丘吉尔和F.D.罗斯福签署《大西洋宪章》。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丘吉尔与美国缔结一系列条约,其中包括联合使用两国的军事和经济资源、成立联合参谋部等内容。1942年以时机尚未成熟为借口,推迟开辟第二战场(见
1945年7月大选中保守党失败,丘吉尔辞去首相职务。1946年3月5日,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鼓吹英、美联合以对抗苏联拉下的纵贯欧洲南北的“铁幕”。富尔顿演说揭开战后冷战的序幕。1948年10月9日,丘吉尔在英国保守党年会上正式提出一个把英美联盟、联合的欧洲和英联邦连接在一起的“三环外交”的总方针。
1951~1955年,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执政期间,签订1954年《巴黎军事协定》,缔结《东南亚防务条约》,继续对苏采取强硬态度。
1953年,丘吉尔被封为爵士,获“嘉德勋章”。同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55年4月5日正式退休,但直到1964年7月一直任下院议员。死后葬于布莱登圣马丁教堂墓地。
丘吉尔还是一位演说家、政论家和作家。主要著作有《伦道夫·丘吉尔勋爵传》(1906)、《世界危机》(1923~1929)、《马尔伯勒的生平和时代》(1933~1938)、《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48~1954)和《英语民族史》(1956~1958)等。
• GILBERT M.Churchill:A Life.London:Heinema,1976.
• CROWCROFT R,CANNON J.The Oxford Companion to British History,2nd Ed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