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的中左翼政党。简称工党。
1916年7月7日,新西兰工党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成立,是新西兰政坛现存时间最长的政党。作为一个现代的社会民主政党,工党主要关注的是雇佣、社会安全、社会福利、公众教育和卫生医疗等领域。在政治上,工党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国家党,议会大选胜败经常在两党之间互换。工党历史上在任时间最长的党首是H.克拉克(1993~2008年在任)。现任工党主席是J.阿德恩(2020年1月数据)。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在政治上需要成立新的政党代表这股力量,新西兰工党由此建立。
19世纪末英国出现工党,作为英帝国的一部分,新西兰受其影响也出现工人阶级政党组织。新西兰工党是在早期的工人阶级政党组织不断联合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的。最古老的政党组织是1901年成立的新西兰社会主义党。1905年,另外一群工人阶级政治家不满意自由主义理论,成立独立政治劳动联盟。在1908年的大选中,独立政治劳动联盟在议会赢得了1个议席。1910年,独立政治劳动联盟更名为工党。不久之后,政治领导人寻求促进工人阶级政党组织更广泛的合作而召开联合会议,在1912年成立联合工党。后来,工人运动受到怀希煤矿工人罢工的影响,在支持或反对采用激进策略的问题上出现分歧,继续坚持的一部分称为联合工党,分裂出去的那部分和社会主义党合并,在1913年成立社会民主党。在此后的发展中,社会民主党和联合工党的分歧逐渐减少,在与自由党的政治竞争中,社会民主党和联合工党捐弃前嫌,最终在1916年成立新西兰工党。
工党政党纲领的起源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混合制经济以及高福利制度国家。根据2014年工党发布的《宪法和规则》,工党接受了以下民主社会主义原则:①所有的政治权威来自于国民的民主选举;②新西兰的自然资源属于全体国民,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应该有效管理以惠及所有国民,包括未来的几代国民;③全体国民不论财富或社会地位如何,应该拥有平等进入所有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和法律领域的权利,并且可以持续地参与民主过程;④在经济关系中,核心的治理原则是合作而不是竞争,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多的财富并且更有效地分配财富;⑤全体国民都被赋予尊严、自尊的权利,都有机会获得工作;⑥全体国民,不论是个体还是在团体中,可以拥有供自己支配的财富和财产,但是在任何因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人永远都要比财产更重要,国家应该确保有效分配财富;⑦
新西兰工党在成立后6次赢得议会大选。1935年12月6日,工党领袖M.J.萨维奇成为总理,标志着第一届工党政府开始执政。新政府立刻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的重要改革,包括每周40小时工作制、国家住房计划以及国家拨款的卫生和社会福利制度。1940年萨维奇去世,P.弗雷泽接替他出任总理。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长时期的物资断缺、失业和工业问题难以解决,工党在1949年的大选中被对手击败,结束了第1个执政时期。
1957年
1972年大选,工党再次获胜,N.柯克出任总理。他在国内引入许多新政策,在外交政策上反对核武器试验。两年后柯克去世,B.罗林继任总理。1975年大选,工党再次被国家党击败。
1984年,D.兰格领导工党政府第4次执政,上台伊始就面临一场严重的财政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上一届国家党内阁维持货币固定汇率的成本高昂,导致政府债务猛增。财政部长R.O.道格拉斯(1984~1988年在任)是一位自由市场理论的支持者,对经济和税收系统展开了改革,但是他的政策在工党内部其他成员看来,是对工党左翼政党基础的背叛。反对道格拉斯的势力非常强大,工党议员J.安德顿甚至另立新工党。最终,道格拉斯被迫辞职,改革宣告失败。1989年兰格的总理职位由G.帕默代替,然而即便这样也不能平息工党传统支持者们的不满。1990年大选前,帕默的总理职位由M.摩尔出任。1990年大选,工党惨败。
1999年大选中,工党和联盟党结成的竞选同盟赢得大选,H.克拉克出任总理,这是工党政府第5次执政。这届工党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赢得民众较高的支持率。2004年初,工党因为浅滩和海床的矛盾政策而遭到对手攻击,而且党内关系也陷入紧张局面。最终,有毛利人血统的高级部长T.图里娅宣布辞职,建立新的毛利党。在2005年大选中,工党选择和进步党结为竞选同盟,继续执政。2008年大选,工党被国家党击败。
进入21世纪以来,新西兰工党的政治影响力明显下滑,世界范围内工党运动此时也转入低潮。工党靠本党单一力量难以占据议会多数席位,因此不得不和其他党派结成竞选或执政同盟。2017年大选后,工党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