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史
最后更新 2021-07-02
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汉代三部纪传体史书的合称。
最初是指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以及班固等史官所修《东观汉记》。《三国志》卷42《蜀书·孟光传》载孟光无书不读,“尤锐意三史,长于汉家旧典”;《晋书》卷61《刘耽传》载,东晋刘耽博闻强记,“明习《诗》、《礼》、三史”;《周书》卷49《高丽传》亦谓高丽国人常备的书籍有“五经”“三史”《三国志》《晋阳秋》。其中的“三史”皆指《史记》《汉书》《东观汉记》。唐代以来,南朝宋范晔所著之《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一起并称“三史”,唐穆宗(820~824年在位)时的科举考试中,还出现了常设科目“三史科”。
对于这一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自唐以来《东观汉记》失传,才使范晔《后汉书》成为“三史”之一。该观点见于清人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6“三史”条。二是范晔《后汉书》的学术地位不断提高,在唐时超越了《东观汉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这是唐章怀太子集合诸儒注释范晔《后汉书》的结果。近人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5《史部·别史类》则指出,范晔《后汉书》能集众家之长,南北朝以来地位迅速上升,致使包括《东观汉记》在内的诸家《后汉书》日趋式微而失传。
词条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