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05-08~1946-01-11)
中国新闻记者、评论家。原名杨廉政,后名杨潮,号九寰,笔名羊枣、朝水、易卓、潮声、杨丹荪。
生于湖北沔阳(今仙桃市沔城回族镇),卒于杭州。192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度主持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工作,在此期间,他以杨丹荪笔名翻译《今日之苏联》一书,全面介绍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34年9月,他的译作《马克思论文艺》刊登在《文艺新地》创刊号上。他还经常为《太白》半月刊、《申报》的副刊《自由谈》等撰稿。参加编辑艾思奇主持的《新认识》和夏征农主持的《文化食粮》杂志,在张劲夫主办的上海战时民众训练班讲授抗战军事科学知识,主编抗日丛书《抗战国际知识汇编》。1936年6月~1939年,在苏联塔斯社上海分社任电讯翻译,同时为《世界知识》等刊物撰写军事和国际时事评论,进行抗日救亡和国际反法西斯的宣传活动。所写文章逻辑严谨,富有说服力。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初期,仍留在上海“孤岛”,为《导报》《译报》《译报周刊》等写文章,坚持抗日斗争,他的《张伯伦的放火政策》《两年来的中日军事》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与此同时,他还参与夏征农、艾思奇、夏衍等编辑的《新青年百科丛书》,自撰《国防科学课本分册》,向青年介绍抗日救亡知识;并参与范长江等发起成立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担任总干事。因日伪势力的迫害,1939年底去香港。1940年用“羊枣”笔名为金仲华先生主编的《星岛日报》撰写军事评论,与俞颂华合编《光明报》,并为《华商报》写稿。同时,他为《世界知识》半月刊撰写国际政治、军事评论,成为主要撰稿人之一。同年9月18日,与萨空了、俞颂华等办的《光明报》在香港创刊发行,出任《光明报》国际新闻版编辑,继续写作军事评论。1942年到湖南衡阳,主编《大刚报》。1944年6月到福建永安,主编《民主报》的专刊《国际时事研究周刊》,作为发表研究成果和讨论学术问题的阵地。1945年因与新四军秘密联系,遭国民党当局逮捕。1946年1月11日在杭州监狱遇害。遗著编为《羊枣政治军事评论选集》,译著有《太平洋的暴风雨》《黎明的欧洲》《中国抗战与苏联》《欧洲纵横谈》等。
• 李红涛,黄顺铭.传统再造与模范重塑——记者节话语中的历史书写与集体记忆.国际新闻界,2015,(12):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