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研究机构。
1951年4月3日成立于北京。为加强对戏曲的研究与实验工作,提高戏曲创作水平,培养年轻的戏改干部,中央决定在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所属单位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戏曲研究院。政务院任命梅兰芳为院长,程砚秋、罗合如、马少波为副院长。毛泽东应梅兰芳之请题写了院名,并题词“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成为该院和全国戏曲工作的指导方针。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也为该院题词。周恩来的题词是“重视与改进,团结与教育,二者均不可缺一”。建院之初,院部设研究、编辑、资料等部门,下辖京剧实验工作一团、二团(1951年11月,又吸收以李少春为团长的新中国京剧实验剧团,为三团。1953年,3个团合组为中国京剧团,马少波兼任团长)、戏曲实验学校、新中华秦剧团、新中华评剧工作团、曲艺实验工作团、大众剧场等,是兼有理论研究、创作演出和艺术教育三重任务的综合性戏曲机构。1953年为加强领导力量,任命张庚为副院长,并将中央戏剧学院艺术系部分成员马可、舒模、马绩(后改名马远)、沈达人、何为等40多人调到中国戏曲研究院,充实了业务力量。1954年12月30日,文化部决定将该院所属演出、教育单位调整为中国京剧院、中国评剧院、中国戏曲学校;中国戏曲研究院成为面向全国的以从事戏曲历史、理论和现状研究为主的专门的学术机构。改组后,院长仍由梅兰芳后任,副院长为周信芳、程砚秋、张庚、罗合如、马少波。下设研究室和院办公室。研究室中分设戏曲剧目、表演、音乐、舞台美术、戏曲史各专门研究组。1958年10月1日,中国戏曲学院成立,张庚任院长,罗合如、晏甬任副院长,以后任副院长的还有任桂林。学院成立后,以多种形式培养戏曲专业人才。其时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原研究人员大多兼做教学工作。1961年3月中国戏曲研究院并入中国戏曲学院,成为学院所属的研究所。梅兰芳任院长,张庚、晏甬、罗合如任副院长。1963年底学院停办。1964年1月中国戏曲研究院恢复建制,并增设实验剧团进行舞台艺术革新实验,排演了京剧《红旗谱》《朝阳沟》,但未能公开演出。“文化大革命”时期,该院学术活动中断,全体人员下放“五七”干校。
1951年4月3日建院合影 前排自左第6人起:李桂云、刘喜奎、阿英、梅兰芳、周扬、丁西林、马德成、洪深、李再雯(小白玉霜)、鲍吉祥、叶盛章、李少春、谭小培、老舍、马彦祥、韩世昌
中国戏曲研究院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致力于中国戏曲历史与现状的研究,探讨戏曲艺术的规律,为发展社会主义戏曲事业,联系全国戏曲团体和戏曲工作者,在1951~1965年间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有:所属剧团进行了多方面的艺术革新尝试,整理、改编、创作了许多戏曲剧目,在国内外演出多获好评。编辑出版了《京剧丛刊》32集(以后增至50集,共收入剧目160个)、《评剧丛刊》15集(与东北评剧剧目委员会等单位合编)、《戏曲选》6卷、《戏曲剧本丛刊》2集。1955~1957年受文化部委托连续举办第一、第二、第三届戏曲演员讲习会,有40多个戏曲剧种640多名主要演员和部分创作人员、管理人员参加学习。1959~1965年举办了戏曲编剧讲习会、梅兰芳表演艺术研究班以及各种专业的研究班、进修班,并于1960年招收、培养了戏曲文学、导演、音乐、舞台美术4个系的本科生。傅惜华、杜颖陶选辑校订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10集,傅惜华编著的《中国古典戏曲总目》中之《元代杂剧全目》《明代杂剧全目》《明代传奇全目》《清代杂剧全目》,陶君起编著的《京剧剧目初探》,张宇慈、吴春礼、何为、屠楚材编著的《京剧打击乐汇编》等相继出版。由集体编写的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戏曲史和戏曲概论完成了初稿。为适应普及工作的需要,还编辑出版了“戏曲演员学习小丛书”(共3集20余种)、“戏曲基本知识小丛书”6种,以及诸多戏曲名家的唱腔曲谱集。1957年创办学术刊物《戏曲研究》,共出8期,1959年与中国戏剧家协会的《戏剧论丛》合并,改名《戏剧研究》。建立了戏曲专业的图书馆、音响图片资料室和中国戏曲史陈列室,收藏丰富,居全国之首。中国戏曲研究院,为戏曲艺术的继承、改革与发展,为中国戏剧学学科的建设,为戏曲创作和研究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1955年部分领导人在颐和园听鹂馆 右起:张庚、周信芳、程砚秋、罗合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