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7?~769)
中国唐代诗人。
荆州江陵(今湖北荆州)人。曾祖父文本、伯祖父长倩、堂伯父羲都以学术德望官至宰相。父植,曾任仙州、晋州刺史。岑参幼年丧父,砥砺苦学,遍读经史。20岁献书天子,希冀以此获取官位而未能如愿。此后约10年,屡出入长安、洛阳,曾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进士高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八载冬,出塞入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为僚佐,十载还长安。十三载夏再次出塞,赴北庭,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其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肃宗至德二载(757)东归,
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纪游、赠答、送别和嗟叹仕途不遇之作,其中写景之作诗风奇峭清丽。如“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高冠谷口招郑鄠》)、“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初授官题高冠草堂》)、“片雨下南涧,孤峰出东原”(《缑山西峰草堂作》)等,都清丽俊逸,造意炼语俱奇。另外《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等送别诗亦为抒情佳篇。
明张瑞所绘岑参《与鄠县群官泛渼陂》诗意图
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这些诗色调雄奇瑰丽,充满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和《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歌颂封常清的战功和军旅的威武,运用了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把边塞上大自然的剧烈变化同声势浩大的行军场面融合起来,写得激昂高亢、豪迈雄壮,鲜明地反映出岑参边塞诗独具的奇壮风格。岑参的边塞诗不只写征战活动,还别开生面地描写了奇异的边地风景,火山云、天山雪、北风卷地、黄沙入天,以及热海水之炙热、瀚海水之奇寒,皆为诗料。有时岑参把这些奇异景色同军营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描述,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此外,他还写了边塞的风习和各族人民的友好相处,征戍者的思乡和将士的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他的边塞诗多采用七言歌行体裁,不再沿用乐府旧题而自立新题,与杜甫等诗人新题乐府的写作取向相近。
岑参自边地东归后,遭逢
岑参诗在当时就远近传播,影响广泛。其集最初由杜确于岑参殁后30年编成,凡8卷。杜确之后,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岑诗版本流传:宋刊10卷本(今不传)、宋刊8卷本、明刊7卷本。后两种本子,分别为后人辗转翻刻,于是形成岑诗的两个不同的版本系统。今人陈铁民、侯忠义和刘开扬先后作有《岑参集校注》和《岑参诗集编年笺注》。
明邢侗手书岑参七言绝句
• 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