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3~819)
中国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又称柳河东、柳柳州。
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其父柳镇。安史之乱时曾徙家吴地,柳宗元可能生于吴地,但成长于长安。受母亲卢氏的启蒙教育,4岁即能读古赋,少时为文,有“奇名”。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及第。十四年,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正字。十九年,自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里行。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柳宗元被擢升为礼部员外郎,协同王叔文等人,在半年内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受到宦官、藩镇及守旧派朝臣的联合反对。同年八月,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即宪宗,改元永贞。九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途中改贬永州(今湖南永州市零陵区)司马。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7人亦同时被贬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
柳宗元像
柳宗元谪居永州9年,在抑郁悲凉心境中创作了大量哲学论著和文学精品。宪宗元和十年(815)正月,奉召至京师。三月,又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官虽稍升,但地更偏远。柳宗元在此兴利除弊,发展生产,兴办学校,释放奴婢,政绩卓著。他的文学影响也越来越大,“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十四年十一月,病殁于任所,人称“柳柳州”,建庙祀之。
在哲学上,柳宗元继承了王充元气自然论的传统,并利用当时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予以丰富。他在《天说》《天对》《非国语》《断刑论》等作品中,认为宇宙是无限性的,宇宙的本原是“元气”,不存在造物之神;物质世界的变化是由于阴阳二气的运动,人事祸福、社会治乱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没有赏罚关系。政治上,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认为郡县制胜于封建诸侯制,因为它符合“大公”之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他肯定郡县制,体现了反对世袭特权,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唐王朝的统一的现实追求。他还在其他文章中反对宦官干政,提出官吏“盖民之役而非以役民”的“吏为民役”的思想,还主张重视农战。柳宗元喜欢佛教,自称“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送巽上人序》),在政治上失意时,他更进一步向佛教寻找精神上的解脱。文集中有关佛教的碑、铭、记、序、诗歌等作品,占有一定的比重,对唐代盛行的禅宗、天台宗、律宗等学说都有所涉及,对佛家的唯心主义立场表示同意。他反对韩愈排斥佛教,但对佛教也有取有舍,他说“吾之所取者,与《易》《论语》合,虽圣人复生,不可得而斥也”(《送僧浩初序》),他反对“去孝以为达,遗情以贵虚”(《送元暠师序》)一类的僧徒。他从“儒以礼立仁义”的观点看待佛教的“律”,说“儒以礼行,觉以律兴”(《南岳大明寺律和尚碑》)。
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与韩愈齐名,世称“韩柳”。其文学思想与韩愈有相同处,二人均倡导古文,强调“文者以明道”(《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但其“道”的内容却有别于韩愈的重在“仁义”,而是更具现实色彩,更多“辅时及物”(《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有益于世”(《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的内涵。在创作上,他反对“渔猎前作,戕贼经史”(《与友人论为文书》)等模拟因袭的做法,反对“贵辞而矜书,粉泽以为工,遒密以为能”(《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等片面追求形式美的倾向。主张充分学习《庄子》《老子》《孟子》《荀子》《离骚》《国语》《史记》诸书畅达、幽洁的长处,“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也”(《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柳宗元诗《遣怀》插图
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如《天说》《封建论》《断刑论》《桐叶封弟辨》等,或长或短,均说理畅达,笔无藏锋,以识见敏锐、思理深刻见称;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其杂文或正话反说、借问答体抒发被贬被弃的一怀幽愤,如《答问》《起废答》《愚溪对》等;或巧借形似之物抨击政敌和现实,如《骂尸虫文》《宥蝮蛇文》《斩曲几文》等,均极具战斗性。寓言讽刺文大都结构短小而用语精警,立意深刻,颇富哲理,《三戒》《蝜蝂传》等是其名篇。山水游记继承了《水经注》的成就而有新的开拓。其最著者为“永州八记”,多选择钴潭、潭西小丘、小丘西小石潭等深幽的小景观,既予以一丝不苟的精心刻画,又将寂寥心绪贯注其中,传递出凄神寒骨的悲美意韵。这些是柳文中的精品,亦堪称唐代文学中的奇葩。
柳宗元存诗145首,绝大部分作于贬谪之后,真实地表现了他身处逆境的悲凉心态。《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别舍弟宗一》等诗,写其“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之凄楚情怀,读来觉有“满纸涕泪”(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南涧中题》《构法华寺西亭》等诗忧乐交替,清劲纡徐,被苏轼评为“妙绝古今”(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其写景小诗如《江雪》《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等,或冷峭凝重,或深隽幽婉,均属绝句中的上品。宗元诗风还有淡泊舒缓的一面,前人多将柳诗与陶渊明、韦应物的诗风联系在一起,谓:“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所贵乎枯淡者,谓之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东坡题跋·评韩柳诗》)这主要指宗元部分五言古诗,如《读书》《感遇》《饮酒》《首春逢耕者》等,内容与陶诗相近,语言也较为朴素。但与陶诗相比,这些诗中还是时露忧怨冷峭之迹,用元好问《论诗绝句》评柳诗的话说,就是“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柳宗元《捕蛇者说》(宋刻本)
有关柳宗元及其作品的评价,旧时多数人肯定其作品而贬抑他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改革,从唐代的韩愈、刘禹锡,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直至清代的一些人都持这种看法。而范仲淹、李贽、王夫之等人则为他的政治作为进行辩护。对于柳文,许多人论其成就时,喜欢与韩愈的文进行对比,有人认为柳不如韩,有人认为韩不如柳,前者如宋祁、方苞等,后者如晏殊、严羽、焦循、刘熙载、陈衍等。
柳宗元卒后,好友刘禹锡曾编《河东先生集》,宋初穆修始为刊行。《四库全书》所收宋韩醇《诂训柳先生文集》45卷、外集2卷、新编外集1卷,为现存柳集最早的本子。今人整理本有吴文治等《柳宗元集》45卷、外集2卷及外集补遗,搜辑较为完备;王国安《柳宗元诗笺释》4卷,对作品均予编年,后附诸家评论辑要,较便阅读。尹占华《柳宗元集校注》全面整理柳集历代注本,汇集历代笺释,是目前最为完备的柳集校注本。柳宗元的生平事迹可参看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施子愉《柳宗元年谱》,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五本传。
• 尹占华.柳宗元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