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1~762)
中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为汉飞将军李广之后裔,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其先人在隋末被谪居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武则天长安元年(701)生于西域,一说生于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现代有些研究者推测李客在西域因经商致富,但并无确证。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他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在20岁左右时,李白在蜀中曾有过一次漫游,谒见过苏颋、李邕等前辈大家,得到“天才英丽”“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上安州裴长史书》)的赞赏与期许。
李白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插图(选自清代光绪刻本《名家画稿》)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李白出蜀东游。此后10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出三峡时,与道士司马承祯相见,被赞“仙风道骨”。后在安陆(今属湖北)与唐高宗时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因此居住安陆时间较长。在此期间,多次向地方官吏陈情自荐,与道士元丹丘和诗人孟浩然有过交游。开元十八年夏,初上长安(今陕西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开元二十二年秋,北上东都洛阳,向正在洛阳的唐玄宗献《明堂赋》。后受元演邀请,一起北游太原,后返安陆。约在开元二十五年或二十六年移居东鲁,先后寓家任城和瑕丘(今山东济宁和兖州境)。李白不愿像当时一般士人那样,参加科举考试,取得官位,而期望通过隐居山林和广泛的社会结交培养声誉,一朝青云直上,获得帝王赏识而擢用。天宝元年(742),李白受玉真公主等推荐,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李白初时心情兴奋,很想有所作为,但他秉性率真耿直,遭受谗言诋毁,玄宗对他桀骜不驯的性格也多有不悦,在长安前后不满两年,即被赐金放还。
梁楷《李白行吟图》
李白在长安遭受挫折,心情苦闷。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同游今河南、山东的一些地方,携手探胜,把酒论文,亲密无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秋冬之际两人分手,此后未再会面,彼此都写下了感情深挚的怀念诗篇。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当时,玄宗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璘负责保卫和经管长江中游地区,深怀平叛愿望的李白,被招至永王幕府。不料李璘想乘机扩张自己的势力,结果被肃宗派兵消灭。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到大赦,得以东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便请缨北上从军杀敌,因病中途返回金陵。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墓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近1000首,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古风》59首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进行了揭露批判,体现了积极“用世”思想。但道家的“出世”思想和个体独立意识也在其创作中有着显著的体现。他迫切要求建功立业,但并不艳羡荣华富贵,而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将进酒》)。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既像屈原那样热爱国家,憎恨黑暗势力,积极关注世事,又像庄周那样鄙夷权贵,蔑视富贵。
李白的不少诗篇,表现了对底层现实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一部分乐府诗,继承汉魏六朝古乐府的传统,注意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着重写思妇忆念征人之苦,书写商妇、弃妇和宫女的怨情。有些诗则描绘了农民、船夫、矿工等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
李白有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在他笔下,咆哮万里的黄河,白浪如山的长江,“百步九折萦岩峦”的蜀道,“回崖沓嶂凌苍苍”的庐山,无不形象雄伟,气势磅礴。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类诗篇,正像他若干歌咏大鹏鸟的作品那样,表现出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另外一些诗篇,像《独坐敬亭山》《清溪行》等,则善于刻画幽静的景色,清新隽永,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
明祝允明书李白《望庐山瀑布》
李白还有不少歌颂爱情和友谊的诗篇,写得真挚动人。其乐府诗篇,常常从女子怀人的角度来表达委婉深挚的爱情。他还有若干寄赠、怀念妻子的诗,感情也颇为深挚。他投赠友人的作品数量颇大,在日常化的交往中融入真性情,多有名篇。
李白诗歌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丰富的想象、自由的体裁和朴素优美的语言来表现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体现出一种自然、率真、雄浑之美。李白诗中夸张和比喻的运用处处可见。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他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其他如“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不但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是如此,而且连历史人物以至自然景物,都被赋予强烈的抒情色彩。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以夸张手法刻画常见风物,从而衬托出诗中人物浩荡无涯的愁思。
李白诗歌的想象神奇而惊人。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对长安和诗友的怀念。《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其诗构思变幻超忽、语句纵横捭阖的特色在篇幅较长的七言歌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体裁方面,李白不乏格律诗歌写作的能力,但更偏爱、擅长形式比较自由的古诗和绝句。《古风》59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它们继承了阮籍《咏怀诗》、陈子昂《感遇诗》的传统,广泛地表现了对黑暗政治的不满、怀才不遇的感慨和隐遁游仙的思想。较之阮籍、陈子昂之作,表达更显豁,文采更丰富。他乐府中的五古,以朴素生动的文笔,倾注诗人洋溢的热情。他的七言古诗(包括乐府七言歌行和一般七古)具有更大的创造性。七言古诗除七言句外,可以兼采长短不齐的杂言句,形式最为自由,便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如《远别离》《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名篇,写景则形象雄伟壮阔,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抒情则感情奔放激荡,跳脱起伏,变化多端,具有“风雨争飞,鱼龙百变”“白云从空,随风变灭”(《唐宋诗醇》)的雄伟奇特风格。
李白擅长绝句。他的绝句,在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基础上,锻炼提高,更为精警。五绝如《静夜思》《玉阶怨》等,蕴藉含蓄,意味深长。七绝佳作更多,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像《望天门山》《峨眉山月歌》《早发白帝城》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历来评唐代七言绝句,认为李白与王昌龄最为擅长;李攀龙甚至誉之为“唐三百年一人”(《唐诗选序》)。
四川江油李白故里陇西院
李白作品中七律最少,五律有70多首,有的格律工整,情景交融,为后人称许,但总体成就不及古诗和绝句。
李白擅长乐府诗,他钻研、熟悉汉魏六朝的乐府古诗,集子中有4卷乐府诗,虽用乐府旧题,却能自出新意,写下不少优秀篇什,唐人以乐府古题写诗的,当推李白的成就最为杰出。某些歌行和绝句,虽不用乐府题目,也富有乐府诗的风味。
李白反对“雕虫丧天真”(《古风》第三十五)的雕章琢句之风。诗歌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民歌的气息。这得益于他对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语言的学习,并使之更加精练优美,含意深长。
李白还有若干词作。《尊前集》著录12首,《花庵词选》著录7首。有些传为李白所作的长短句不甚可信,其中〔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箫声咽”两篇最为著名,《花庵绝妙词选》誉之为“百代词曲之祖”。但这两首词没有收入宋本《李太白集》,而始见于宋人笔记,是否李白作品,后世多有疑问。
李白的散文,今存60多篇。也多对偶句,没有摆脱当时流行的骈文风尚。但语言比较自然流畅,与诗歌风格有相似之处。其中《与韩荆州书》《春夜宴从弟桃花(一作“李”)园序》两文,为后代选本所取,传诵较广。
李白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代韩愈、李贺,宋代欧阳修、苏轼、陆游,明代高启、徐渭,清代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从李白诗歌汲取营养。在国外,他对日本的松尾芭蕉、伊朗的G.A.al-F.欧玛尔·海亚姆、美国意象派的E.庞德、T.S.艾略特等,都有较为深刻的影响。
李白《上阳台帖》
唐人所编的李白集子,现在没有流传下来。北宋中期,宋敏求增补旧本李白集,得诗近千首,曾巩为之考订次序,在一部分诗题下注明写作地点。稍后晏知止予以校正刊行,为《李太白文集》30卷,刻于苏州,世称“苏本”。后又有根据苏本翻刻的蜀本,是现存最早的李白集,原为清代藏书家收藏,康熙年间缪曰芑据以翻刻,世称“缪本”。蜀本原刻(大约刻于北宋末南宋初)现藏日本静嘉堂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曾影印问世。
最早为李白集作注者是南宋杨齐贤,其《李翰林集》25卷,注释颇为繁富。元初萧士赟删补杨注,撰成《分类补注李太白集》25卷,大致详赡,但仍繁芜而有疏漏。明代胡震亨撰《李诗通》21卷,一般典实不注,偶下己见,并驳正旧注之误。清代乾隆年间,王琦汇集旧注,补充订正,编成《李太白文集》36卷,采择宏富,注释详备,最后6卷,1卷为年谱,其余5卷分类辑录有关李白生平和作品的资料。清代末叶,黄锡珪增订王琦旧谱编有《李太白年谱》,较旧谱内容更为详细。黄氏又撰《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虽编次不尽恰当,但对深入研究李白诗歌,颇有帮助。今有瞿蜕园、朱金城编著《李白集校注》、安旗主编《李白全集编年注释》、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郁贤皓《李白全集校注》等。
• 詹锳.李白诗论丛.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
•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 王运熙.李白研究.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
• 中华书局编辑部.李白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