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1~1375)
中国元末明初文学家、政治家。字伯温。
处州青田县南田武阳村(今属浙江文成县)人。14岁入处州路学学《春秋》,后从郑复初学习宋代理学。元至顺四年(1333)中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西行省职官掾史、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等职,后弃官隐于青田山中,著《郁离子》以明志。至正二十年(1360),刘基与宋濂等应朱元璋征召到南京,其后深受朱元璋倚重,成为明朝开国元勋之一。明洪武元年(1368),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洪武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洪武四年,因与左丞相胡惟庸交恶,被胡所谮,赐归乡里。洪武八年,忧愤而死。正德八年(1513),追谥文成。
学问广博,思想兼综博洽。以儒家思想为宗,而兼容佛道。哲学思想方面,以理学为主,又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心学倾向,具有陆、朱会合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学以致用的实学特征。政治思想方面,继承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强调“国以民为本,而民以食为本”“固国莫大于保民,而保民莫切于备患”(《春秋明经》)。把休养生息、加强武备视为立国的两大根本。明朝开国后,任御史中丞,曾参与朝廷多项重大决策。其中重要的是,他与朱元璋共同改变了唐宋以来的科举考试方法,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试士;应试者的文章必须仿宋经籍,代古人语气来写,多用排偶文体,这就是后来的“八股文”,又叫作“制义”。这一考试方法沿用到清末。它虽有束缚士人思想文化的一面,但也为明清两代选拔了大量官吏,巩固了王朝的统治。
在明初文坛上,刘基占有重要地位。他具有比较系统的文学思想。首先,从儒家“诗教”思想出发,强调作品的教化作用,认为应当“美刺风戒,莫不有裨于世教”(《照玄上人诗集序》)。这种教化作用,既可以对下移风易俗,也可以对上讽谕劝谏。其次,他贬斥元代以来的纤丽文风,提倡“师古”,力主恢复汉唐时期的文学传统,以司马迁、班固、陈子昂、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等人为楷模。当时,与刘基齐名的文学家宋濂也提倡复古,他们的理论和著述,对于明初文风由纤丽转向质朴,起了重要作用。
文学创作以诗歌最为突出。在明初诗坛,成就可与高启齐名。其诗歌创作以50岁时弃元佐明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收于《覆瓿集》中,作于元末社会动乱的背景下,哀时愤世,具有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作品多感慨自己沉沦下僚、怀才不遇。这类作品,抒怀言志,有的直接以《感怀》《忧怀》《感叹》《咏史》等为题,抒写内心的狂狷与不平。如《感怀三十一首》,连章而下,直抒胸臆,“伫立起长歌,感叹一何深”“举世共如此,太息复何忧”之类的句子俯拾皆是,怀才不遇的感叹和忧愤充溢其中;也有诗歌采用《梁甫吟》《长歌行》《行路难》等乐府旧题,并且往往能依旧题的原旨来命意,抒写自己内心的悲凉情绪。对时局艰危的深切忧虑和对民生劳苦的深切同情,在他的诗歌作品中也占相当数量。如《感时述事十首》,对朝廷在吏治、军政、农政、刑法、盐法、钞法等方面的种种弊端一一剖析,“黎民亦何辜,骨肉散草莱”“官吏逞贪婪,树怨结祸胎”等,不仅表现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并进一步指出了百姓的祸难正是官吏造成的。此类诗歌还有《田家》《畦桑词》《买马词》《雨雪曲》《野田黄雀行》《孤儿行》《病妇行》等。刘基前期的诗歌内容丰富,除上述两类作品外,还有一些题画、写景之作以及歌颂圣王、遁世游仙之作。
后期诗歌收于《犁眉公集》中,是弃元佐明后的作品,数量上不足前期的十分之一。这一时期的诗歌,关注现实社会政治的作品较少,大多以《感兴》《漫兴》《漫成》《遣怀》《遣兴》为题,诗歌内容则以悲穷叹老、咨嗟幽忧为主,也有冥会老庄、仙游乐化为题材的作品。一方面,这与刘基体弱多病,步入老年的境况有关;更主要的是,反映出明初功臣动辄遭到诛杀的险恶政治环境下,刘基忧谗畏讥、全身避祸的心态。
诗歌创作众体兼备,艺术风格摇曳多姿,这与刘基广泛学习前人作品,转益多思、兼容并包有关。最常见的是乐府、五古和七律。古乐府寄托遥深,几近魏晋;五古最为擅长,用以感时述事、言志述怀,诗风苍深;七律则师法杜甫,多伤时悯乱之作,诗风沉郁顿挫;七古和歌行体受韩愈影响较深,风格奇崛险怪。也有诗风似陶渊明、韦应物、苏东坡的作品。后期诗风变化较大,以哀惋悲凉为主。其神话诗《二鬼》长达1200余字,描写管理日月的结邻、郁仪二鬼,被天帝暂放人间,50年不得相见,后来宇宙变动,二鬼见面后相约为天帝除翳,再造乾坤。天帝大怒,重将二鬼拘囚,“养在银丝铁栅内,衣以文采食以麋”。二鬼无可奈何,只好等待天帝息怒,重返天上同游。诗歌想象奇谲,语言瑰丽,风格雄浑,气势恢宏。
词作结集为《写情集》,大多作于元末。以抒情言志为主,表达济世拯民的情怀。写景状物、摹山范水之作较少。在表现手法上,托物寄兴,行文长于铺叙,善于用典,造语精工典雅。兼擅令词、长调。其令词之作,秀炼入神,委婉清丽,取法李清照、周邦彦诸家;而其长调慢词,多写阔大之境界,多用凝重之色调,沉郁顿挫,苍凉悲远,取径辛弃疾较多。
散文成就在明初与宋濂并称。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他在元末隐居时所写的《郁离子》,共18章,195则,多者千言,少者百字,在议论之中常杂以寓言。“郁离”二字意为文明。刘基在此书中,通过寓言故事的形式揭露反省现实生活中的弊端,表达愤世嫉俗和拯救时弊的治世态度。其中《卫懿公好禽》《晋灵公好狗》《灵丘丈人》《济阴之贾人》《屈子谓楚襄王》等则,极为精彩。尤其是《楚有养狙以为生者》一则,写“狙公”强迫众猴子到山中采草木果实来供奉自己,后来众猴觉悟过来,终于在某一天“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这则寓言,告诫统治者盘剥过度,必然招致民众叛离,造成严重后果,生动而深刻。除《郁离子》外,《卖柑者言》也是一篇思想深刻的寓言体散文,借卖柑者之口,毫不留情地讥讽了元末那些道貌岸然的达官贵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腐朽本质。
刘基以师古为宗旨,散文风格古朴浑厚。《郁离子》模仿秦汉子书,语言典奥,义蕴深远。他善于驰骋想象,将古代史实传说大胆改制,推陈出新。一般的说理散文,论点鲜明,文笔犀利,而且往往夹叙夹议,注意文字的形象性。其写景散文数量不多,以隐居会稽时所作的《游云门记》《出越城至平水记》《活水源记》《白云山舍记》等篇为佳。写景时讲求意境,手法细腻,如《松风阁记》描写风中之松,造语生新而又流转自如,颇有唐宋散文名家的风致。
其著作较多,其中《覆瓿集》24卷、《写情集》4卷、《犁眉公集》5卷等,于明初梓行于世,今仍存于世(《覆瓿集》存第7~19卷)。成化六年(1470),戴用、张僖汇刻以上著作及《翊运录》1卷,《郁离子》2卷和《春秋明经》2卷为《诚意伯刘先生文集》20卷;正德十四年(1519)林富所刻《诚意伯刘先生文集》20卷本,系据成化本重编。樊献科根据文章体裁,更定编次《太师诚意伯刘文成公集》18卷,不载《春秋明经》,嘉靖三十五年(1556),樊献科、于德昌刻于真定。何镗根据樊献科刻本,增补《春秋明经》,编为《太师诚意伯刘文成公集》20卷,隆庆六年(1572)谢廷杰、陈烈刻于括苍(即处州),此本为后来的诸刻本所祖。今通行本为四部丛刊初编本《诚意伯文集》20卷,据乌程许氏藏明刊本影印而成,明刊本为隆庆六年谢廷杰刻本。
• 周群.刘基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 杨讷.刘基事迹考述.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 张宏敏.刘基思想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