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化刊物。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之一。
前身为北京《晨钟报》和《晨报》第7版。1921年10月12日改版独立发行,至1928年6月5日第2314号终刊。编者先后为孙伏园、刘勉己、丘景尼、江绍原、瞿菊农、徐志摩。
《晨钟报》是以梁启超、汤化龙为首的进步党(后改为宪法研究会,即研究系)的机关报。1916年创刊时即在第7版刊载文艺作品,但还未能脱出旧式副刊消闲与低级趣味的窠臼。1918年12月改组为《晨报》。翌年2月7日,第7版增添介绍“新修养、新知识、新思想”的自由论坛和译丛两栏,明显地倾向新文化运动。1920年7月,第7版由孙伏园主编,报眉印有鲁迅拟就的晨报附刊字样,报头定名为《晨报副镌》。
五四运动前后,《晨报副刊》是《新青年》之外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介绍俄国革命的主要阵地。所出的《劳动节纪念专号》《俄国革命纪念专号》,所辟的《马克思研究》专栏,均为中国报刊之首举。同时,兼容并包地介绍了各种社会改良主义、修正主义的学说,表现出初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复杂状况。随着马克思主义宣传中心转移到上海,《晨报副刊》把主要篇幅用来推进新文学,转载过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故乡》,发表《一件小事》。发表了冰心的小说初作《谁之罪》,和《斯人独憔悴》《庄鸿的姊姊》等作品,还有叶圣陶和徐玉诺、陈大悲等人的作品,形成所谓的问题小说。此外,刊载朱自清、康白情、刘大白、周作人、胡适等人的新诗,以及瞿秋白的旅俄通讯,周作人的杂文,孙伏园的游记。戏剧方面,对旧剧改革进行讨论,介绍外国戏剧,刊登新剧述评,面向人生,展露出五四的时代风貌。
在孙伏园主编时期,《晨报副刊》共发表鲁迅50余篇作品,包括小说以及杂文、学术论文和译文。这时期的小说作者主要有冰心、徐玉诺、郁达夫、许钦文、庐隐、蹇先艾、黎锦明等。周作人在《自己的园地》专栏里最早写出一批文艺评论文章。冰心连续发表《寄儿童世界小读者》的篇什,其他的散文作家有郁达夫、瞿秋白、孙伏园、川岛、冯文炳等。发表汪静之、冯雪峰、应修人等湖畔派的诗作,以及冰心的《繁星》《春水》小诗。此外,新诗人还有胡适、康白情、徐玉诺、俞平伯、周作人、王统照、刘大白等。徐志摩的诗在《晨报副刊》上也日见其多。此阶段中,陈大悲翻译、撰写了较多文章,发起非职业的爱美剧运动。陈大悲、熊佛西、蒲伯英的剧本,余上沅的《过去二十二戏剧名家及其代表杰作》的介绍,都推动着这场戏剧运动。从1923年6月1日~1925年 9月25日,王统照主编文学研究会在京刊物《文学旬刊》也附在《晨报副刊》上出版。它与改革后的《小说月报》一道,促成了文学研究会作家群的形成,显示出现实主义文学的特色。
《晨报副刊》于1925年10月1日由徐志摩接编后,呈现出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倾向。“仇友赤白”问题(排俄联俄与共产主义适否中国)的提出,标明它在政治上的倒退,但在五卅惨案、三•一八事件上,仍基本上持进步态度。此时的写作队伍改由一部分文学研究会作家和后来被称为新月派的作家组成。1926年4月1日徐志摩用《晨报副刊》的篇幅创刊《诗镌》(共11期),同年6月17日创刊《剧刊》(共15期),产生了一定影响。特别是倡导新格律体诗,对新诗发展有促进作用。
《晨报副刊》重视译载近代世界著名作家的作品,如A.N.托尔斯泰、欧文、G.de莫泊桑、毕恩生、A.C.普希金、I.S.屠格涅夫、A.P.契诃夫、M.高尔基、芥川龙之介、A.M.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的小说,J.A.斯特林堡、A.N.托尔斯泰、H.易卜生、A.P.契诃夫、W.莎士比亚、N.V.果戈理等的剧本,W.莎士比亚、J.W.von歌德、R.泰戈尔等的诗,还介绍过H.C.安徒生和格林的童话。
《晨报副刊》开创了中国现代报纸副刊进行民主性改革的先河。在右翼或中间派报纸上办好进步副刊,成为中国现代报刊史、文学史上特有的现象。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研究室.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1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 杨联芬,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期刊与思潮:1897-1949.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