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12-10~1985-09-18)
美国美学家。又译比尔兹利。
生于康涅迪克州布里奇波特。耶鲁大学本科和博士毕业,曾在斯沃茨莫尔学院和坦普尔大学工作。代表著作有《美学:批评哲学中的问题》(1958,1981)、《批评的可能性》(1970)和《审美的视点》(1982)。他还著有一本影响巨大的美学史著作《美学史:从古希腊到当代》(1975)。他最为人所知的是两篇与温姆萨特合著的论文:《意图谬误》和《感受谬误》。
比厄斯利的美学思想形成时期是20世纪40~50年代。在这一时期,新的文学和艺术流派风起云涌,以语言分析为主要特征的分析哲学盛行,文学艺术批评的职业化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批评流派大量出现。作为对这些时代特征的回应,比厄斯利发展出了他的与文学艺术批评紧密相联的哲学美学思想。
比厄斯利认为,美学是“元批评”(meta-criticism),即“批评的批评”,或者说,是对艺术批评的本性和基础的研究。他对美学的这一规定,被他以后的许多分析美学家所继承,进而形成了分析美学重概念分析,远离价值评价,对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保持间接性的特点。
比厄斯利在美学研究中,关注一个话题,即艺术作品的本体论。艺术作品是以什么样的性质存在的?他认为,审美的对象,是知觉的对象,而非单纯的物理对象。比厄斯利承认艺术品具有物理属性,但强调它存在于特定个人在特定场合的经验之中,因此,对它要作现象学的理解。审美的对象,是单个的感性对象,而不是对象的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这朵花是美的”,是审美的判断,而“花是美的”则不是审美判断。前者是单个的对象,而后者是物的一个类。比厄斯利还进一步区分了艺术的不同本体论状态,例如绘画与雕塑,与文学、音乐、舞蹈等在存在方式上的不同。
比厄斯利更重要的理论努力,是试图澄清作品的意义与艺术家的意图之间的不同。如果我们听到一句话,可以问:说话人是什么意思?也可以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两种表述的意义,可以相重复,也可以不重复。我们可以说,这句说不代表说话人的意思。也可以说,某人无意之中说出了一句意义深远的话。这都表明,艺术家的意图与艺术品的意义不一样。
与其他分析美学家,例如A.丹托、G.迪基等人相比,比厄斯利对审美经验,美与艺术的关系等理论,持较为中庸和兼收并蓄的态度。由于这些特点,他的美学成为分析美学与实用主义美学的桥梁。
• BEARDSLEY M.The possibility of criticism.Detroit:Wayne State niversity Press,1970.
• BEARDSLEY M.Aesthetics: problems in the philosophy of criticism.Indianapolis: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Inc,1981.
• BEARDSLEY M.The aesthetic point of view.Ithaca. New York:Cornel Univeristy Press,1982.
• 比厄斯利 M.美学史:从古希腊到当代.高建平,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